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薯类作物病虫害论文--马铃薯(土豆)病虫害论文

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及其有性生殖特点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18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第10-12页
        1.2.1 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的起源第10页
        1.2.2 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的分类地位第10-11页
        1.2.3 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的生殖方式第11-12页
            1.2.3.1 无性生殖第11页
            1.2.3.2 有性生殖第11-12页
    1.3 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的研究第12-15页
        1.3.1 晚疫病菌交配型的发现以及起源第12页
        1.3.2 交配型的本质以及卵孢子产生的机制第12-13页
        1.3.3 晚疫病交配型遗传机制第13-14页
        1.3.4 晚疫病菌交配型遗传位点的研究意义第14-15页
    1.4 马铃薯晚疫病菌线粒体 DNA 单倍型的研究第15-16页
    1.5 SSR 分子标记在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第16-18页
第二章 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第18-41页
    2.1 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分离与鉴定第18-20页
        2.1.1 标本采集第18页
        2.1.2 培养基第18-19页
        2.1.3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第19页
        2.1.4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和保存第19页
        2.1.5 晚疫病菌分离结果统计第19-20页
    2.2 2012 年-2013 年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的监测及鉴定第20-29页
        2.2.1 对峙培养检测第21-22页
            2.2.1.1 实验材料第21页
            2.2.1.2 实验方法第21-22页
        2.2.2 分子标记检测方法第22-25页
            2.2.2.1 试验材料第22-23页
            2.2.2.2 实验方法第23-25页
        2.2.3 实验结果第25-28页
        2.2.4 讨论第28-29页
    2.3 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的 mtDNA 单倍型分析第29-33页
        2.3.1 材料与方法第29-32页
            2.3.1.1 试验材料第29-30页
            2.3.1.2 试验方法第30-32页
            2.3.1.3 马铃薯晚疫病菌 mtDNA 单倍型划分标准第32页
        2.3.2 实验结果第32页
        2.3.3 讨论第32-33页
    2.4 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 SSR 基因型多样性分析第33-41页
        2.4.1 实验材料第33-35页
            2.4.1.1 供试菌株第33-34页
            2.4.1.2 供试培养基第34页
            2.4.1.3 供试引物第34-35页
        2.4.2 试验方法第35-38页
            2.4.2.1 马铃薯晚疫病菌基因组 DNA 的提取第35页
            2.4.2.2 PCR 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第35-36页
            2.4.2.3 扩增产物的检测第36页
            2.4.2.4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及电泳第36-37页
            2.4.2.5 银染第37页
            2.4.2.6 DNA 扩增条带的记录第37页
            2.4.2.7 SSR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第37-38页
        2.4.3 实验结果第38-40页
            2.4.3.1 SSR-PCR 扩增结果第38页
            2.4.3.2 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聚类分析第38-39页
            2.4.3.3 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等位基因多样性分析第39-40页
        2.4.4 讨论第40-41页
第三章 马铃薯晚疫病菌有性 F1 代遗传多样性研究第41-65页
    3.1 有性 F1 代的培养第41-46页
        3.1.1 材料和方法第41-42页
            3.1.1.1 实验材料第41页
            3.1.1.2 实验方法第41-42页
        3.1.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2-45页
            3.1.2.1 无性孢子囊的生活力测定第42-44页
            3.1.2.2 卵孢子生活力测定第44-45页
            3.1.2.3 卵孢子的培养第45页
        3.1.3 讨论第45-46页
    3.2 马铃薯晚疫病菌 F1 代菌株的交配型研究第46-49页
        3.2.1 对峙培养检测第46页
        3.2.2 分子标记检测方法第46页
        3.2.3 实验结果第46-47页
        3.2.4 讨论第47-49页
    3.3 马铃薯晚疫病菌 F1 代菌株 SSR 基因型多样性分析第49-65页
        3.3.1 实验材料第49-51页
            3.3.1.1 供试菌株第49-50页
            3.3.1.2 供试培养基第50页
            3.3.1.3 供试引物第50-51页
        3.3.2 试验方法第51页
        3.3.3 实验结果第51-64页
            3.3.3.1 SSR-PCR 扩增结果第51页
            3.3.3.2 聚类分析第51-57页
            3.3.3.3 等位基因多样性分析第57-64页
                3.3.3.3.1 不同亲本的 F1 代菌株基因多样性分析第58-62页
                3.3.3.3.2 不同交配型的 F1 代菌株基因多样性分析第62-63页
                3.3.3.3.3 F1 代菌株基因重组分析第63-64页
        3.3.4 讨论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附录第69-84页
    附录A: 云南省各地区晚疫病菌交配型和线粒体 DNA 单倍型检测第69-80页
    附录B:部分 F1 代菌株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第80-8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84-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帝山落叶松人工林细根动态研究
下一篇:排管横置式阳台壁挂型自然循环平板家用太阳能热水器循环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