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1页 |
二、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1页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省级信用联社改革综述与主要模式 | 第13-20页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一、关于农信社改革的路径选择 | 第13-14页 |
二、关于省级信用联社改革模式的选择 | 第14-15页 |
三、关于省级信用联社功能定位的利弊分析 | 第15页 |
四、关于国外发达经济体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模式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省联社功能定位的主要模式 | 第16-20页 |
一、保持初始定位不变的“一般模式” | 第17-18页 |
二、“一般模式”的衍生模式之一:“北京模式” | 第18-19页 |
三、“一般模式”的衍生模式之一:“广西模式”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安徽省联社十年来改革发展历程及评价 | 第20-26页 |
第一节 安徽省联社改革模式的选择 | 第20-23页 |
一、安徽省联社的功能定位与基本职能 | 第21-22页 |
二、省联社管理模式下取得的主要成效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新形势下省联社发展变化情况 | 第23-26页 |
一、安徽省联社职能转换的主要做法 | 第24页 |
二、职能转换后的主要成效 | 第24-26页 |
第四章 安徽省联社发展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 | 第26-35页 |
第一节 新形势下省联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一、履职权责界定不明 | 第26-27页 |
二、行业发展规范性欠佳 | 第27页 |
三、服务功能体现不充分 | 第27-28页 |
第二节 省联社改革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28-35页 |
一、相关变量的选择及经济含义 | 第29-31页 |
二、模型的假设与建立 | 第31-32页 |
三、上述制约因素分析所得的经济结论 | 第32-35页 |
第五章 国际农村金融体系系统治理借鉴 | 第35-39页 |
第一节 地方性合作、区域性和全国性管理的“德国模式” | 第35-36页 |
一、“德国模式”运作方式与体系构成 | 第35-36页 |
二、“德国模式”的特点 | 第36页 |
第二节 地方、省和和中央组成三级农业信贷银行的“法国模式” | 第36-37页 |
一、“法国模式”运作方式与体系构成 | 第37页 |
二、“法国模式”的特点 | 第37页 |
第三节 中央金库与农业组织协调的“日本模式” | 第37-39页 |
一、“日本模式”运作方式与体系构成 | 第37-38页 |
二、“日本模式”的特点 | 第38-39页 |
第六章 政策建议 | 第39-41页 |
第一节 明确省联社职能定位 | 第39页 |
第二节 理顺省联社与基层农信社的关系 | 第39-40页 |
第三节 鼓励农信社充分发挥服务职能 | 第40-41页 |
附录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