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导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2 报应的涵义、对比及其流变 | 第16-30页 |
2.1 报应的涵义、界定及其方式 | 第16-24页 |
2.1.1 报应的涵义 | 第16页 |
2.1.2 对报应概念的界定 | 第16-20页 |
2.1.3 报应的方式 | 第20-24页 |
2.2 比较视野中报应的中西方差异 | 第24-26页 |
2.2.1 西方语境下的报应 | 第24页 |
2.2.2 报应观念之中西方差异 | 第24-26页 |
2.3 中国传统社会中报应观念的起源及其历史流变 | 第26-30页 |
2.3.1 中国传统社会中报应观念的起源 | 第26页 |
2.3.2 中国传统社会中报应观念的历史流变 | 第26-30页 |
3 报应观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 第30-38页 |
3.1 报应观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意识 | 第30-33页 |
3.1.1 法律意识中统治者的报应观 | 第30-31页 |
3.1.2 法律意识中司法官吏的报应观 | 第31-32页 |
3.1.3 法律意识中民众的报应观 | 第32-33页 |
3.2 报应观念与中国传统律典 | 第33-34页 |
3.3 报应观念与中国传统司法实践 | 第34-38页 |
3.3.1 报应观念对中国传统司法实践的积极影响 | 第34-37页 |
3.3.2 报应观念对中国传统司法实践的消极影响 | 第37-38页 |
4 报应观念的作用及其现实矛盾 | 第38-45页 |
4.1 报应观念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作用 | 第38-40页 |
4.1.1 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秩序 | 第38页 |
4.1.2 震慑官吏,弥补法律漏洞 | 第38-39页 |
4.1.3 有助司法审判,维护司法公正 | 第39-40页 |
4.2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报应观念在现实中的矛盾 | 第40-45页 |
4.2.1 报应观念与信仰功利化之间的矛盾 | 第40-42页 |
4.2.2 报应观念与现实中罪犯逍遥法外之间的矛盾 | 第42-45页 |
5 报应观念的实质及其影响 | 第45-51页 |
5.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报应观念的实质 | 第45-48页 |
5.1.1 报应观念是对世俗正义的追求 | 第45-46页 |
5.1.2 报应观念是民众观念功利化的产物 | 第46-47页 |
5.1.3 报应观念是追求和谐圆满之社会理念的体现 | 第47-48页 |
5.2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报应观念在当今的影响 | 第48-51页 |
5.2.1 报应观念仍旧存在 | 第48-49页 |
5.2.2 由“药家鑫”案看报应观念之影响力的当代遗存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攻硕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