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0-11页 |
2 我国互联网征信与个人信息权利保护概述 | 第11-17页 |
2.1 互联网征信的概念与特点 | 第11-12页 |
2.2 我国互联网征信业的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2.3 互联网征信中个人信息权利保护的内容 | 第14-15页 |
2.4 互联网征信中个人信息权利保护研究的必要性 | 第15-17页 |
3 互联网征信中个人信息权利保护的法理基础 | 第17-21页 |
3.1 不对称信息理论 | 第17-18页 |
3.2 信息人格理论 | 第18-19页 |
3.3 信息自由与信息共享理论 | 第19-21页 |
4 国外互联网征信中对个人信息权利保护的比较分析 | 第21-26页 |
4.1 征信模式比较分析 | 第21-23页 |
4.2 征信中个人信息权利保护路径比较分析 | 第23-26页 |
4.2.1 个人信息保护的隐私权路径 | 第23-24页 |
4.2.2 个人信息保护的自决权路径 | 第24-26页 |
5 我国互联网征信中的个人信息权利保护现状分析及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26-33页 |
5.1 我国在互联网征信领域中保护个人信息权利的立法现状 | 第26-27页 |
5.2 互联网征信中的个人信息权利保护存在的立法问题 | 第27-33页 |
5.2.1 信息收集过程中权利保护规定不完善 | 第27-30页 |
5.2.2 信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5.2.3 个人账户注销后出现权利真空 | 第31-32页 |
5.2.4 个人信息权利被侵犯后的救济途径缺失 | 第32-33页 |
6 我国互联网征信中对个人信息权利保护之完善 | 第33-41页 |
6.1 我国互联网征信对个人信息权利保护的立法原则 | 第33-34页 |
6.2 完善的具体内容 | 第34-41页 |
6.2.1 细化信息收集中对个人信息权利保护的规则 | 第34-36页 |
6.2.2 强化信息使用过程中的保密义务以及异议规则 | 第36-38页 |
6.2.3 完善信息被遗忘权的规定 | 第38-39页 |
6.2.4 降低个人信息权利的救济难度 | 第39-40页 |
6.2.5 完善行政机关对互联网征信机构的监管细则 | 第40-41页 |
7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4-4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