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2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15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三、研究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第一章 大陆贺岁片的后现代文化语境 | 第22-40页 |
第一节 中国的社会文化转型 | 第22-26页 |
一、文艺生产消费遵循市场经济与商品逻辑 | 第23-24页 |
二、电影生产:批量化集约化模式化程序化 | 第24-25页 |
三、电影:由艺术到商品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涌入中国 | 第26-31页 |
一、后现代主义的传入 | 第26-27页 |
二、后现代文化思潮对文艺界的影响 | 第27-30页 |
三、电影中的后现代症候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下的中国消费文化 | 第31-33页 |
一、“符号消费” | 第31-32页 |
二、时尚与享乐 | 第32-33页 |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下的中国大众文化 | 第33-34页 |
一、商业化趋势 | 第33-34页 |
二、娱乐化趋势 | 第34页 |
第五节 后现代主义下的视觉文化景观 | 第34-36页 |
一、视觉文化崛起 | 第34-35页 |
二、“看”替代“思” | 第35-36页 |
第六节 好莱坞“圣诞档”和香港贺岁片的启发 | 第36-40页 |
一、好莱坞“圣诞档”的启发 | 第37页 |
二、香港贺岁片对大陆的影响 | 第37-40页 |
第二章 大陆贺岁片的发展分期 | 第40-59页 |
第一节 1997年——2002年:冯氏贺岁片一枝独秀 | 第42-47页 |
一、平民喜剧传欢乐 | 第44-45页 |
二、商业电影稳市场 | 第45-46页 |
三、妙用反讽和调侃 | 第46-47页 |
第二节 2002年——2008年:大片抢滩强势来袭 | 第47-53页 |
一、大成本+大制作+大明星+大导演 | 第48-52页 |
二、大片拼抢下,贺岁喜剧受挤 | 第52页 |
三、营造视觉奇观,囿于口碑困境 | 第52-53页 |
第三节 2008年——2015年:贺岁档”甚至“贺岁季”,类型多元 | 第53-55页 |
一、贺岁档成为年度最大档期 | 第53-54页 |
二、类型多元,路线差异 | 第54-55页 |
三、“合家欢”型影片优势明显 | 第55页 |
第四节 2015年——至今:轻电影走俏重武器抬头 | 第55-59页 |
一、首现同档期的结盟式作战,竞争激烈 | 第56页 |
二、轻电影的娱乐场,票房走俏 | 第56-57页 |
三、重工业电影抬头,极致视听 | 第57-59页 |
第三章 大陆贺岁片的后现代特征探析 | 第59-81页 |
第一节 贺岁片的能指游戏与视像狂欢 | 第60-66页 |
一、消解深度模式,打破常理逻辑,呈现荒诞与偶然 | 第60-61页 |
二、解构经典和崇高,抛开宏大叙事,碎片化消融意义 | 第61页 |
三、有意的夸张搞笑+共时的集体狂欢+大胆的浓艳色彩 | 第61-62页 |
四、文本案例: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 | 第62-66页 |
第二节 贺岁片惯用的后现代技法 | 第66-72页 |
一、拼贴与挪用 | 第67页 |
二、反讽与戏谑 | 第67-68页 |
三、变形与戏仿 | 第68-69页 |
四、文本案例:叫兽易小星的《万万没想到:西游篇》 | 第69-72页 |
第三节 贺岁片的传媒与技术狂热 | 第72-81页 |
一、偏倚传媒,宣传造势 | 第73-74页 |
二、技术特效,制造景观 | 第74-77页 |
三、文本案例:魔幻动作大片《钟馗伏魔:雪妖魔灵》 | 第77-81页 |
第四章 对后现代文化景观下大陆贺岁片的辩证评价 | 第81-91页 |
第一节 大陆贺岁片吸纳后现代元素的好处 | 第81-83页 |
一、多元化发展,体现差异性 | 第81页 |
二、少刻板枯燥,激发创造性 | 第81-82页 |
三、大众化视角,易普及流行 | 第82页 |
四、消费意识强,稳票房市场 | 第82-83页 |
第二节 后现代文化景观下大陆贺岁片的隐忧 | 第83-91页 |
一、价值虚无与内涵贫瘠 | 第83-84页 |
二、淡化道德和理性传统 | 第84-85页 |
三、娱乐化与“三俗”化 | 第85-87页 |
四、影片不为欣赏为消费 | 第87-88页 |
五、贺岁之名非贺岁之实 | 第88-89页 |
六、狂欢过后是残羹冷炙 | 第89-91页 |
结语 | 第9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0页 |
附录 | 第100-108页 |
致谢 | 第108-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