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政治学视角下洪湖湿地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综述第11-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5页
        1.3.1 研究思路第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页
    1.4 论文的重点难点、创新点第15-17页
第2章 研究的理论依据第17-22页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第17-18页
        2.1.1 湿地的概念第17页
        2.1.2 生态环境的概念第17-18页
    2.2 多中心治理理论及其修正第18-20页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背景与内涵第18-19页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修正:“一核多元”中国特色的多中心治理第19-20页
    2.3 修正后的多中心治理理论的适用性第20-22页
第3章 洪湖湿地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第22-25页
    3.1 洪湖湿地基本情况介绍第22-23页
        3.1.1 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简介第22-23页
        3.1.2 管理机构简况第23页
    3.2 洪湖湿地生态环境治理现状第23-25页
第4章 洪湖湿地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第25-35页
    4.1 当地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问题第25-28页
        4.1.1 治理模式单一,政府主导过度第25页
        4.1.2 政府搜集生态环境信息不全面,处理问题有局限第25-26页
        4.1.3 当地政府对洪湖湿地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有限第26-27页
        4.1.4 政府激励不足第27-28页
    4.2 当地企业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问题第28-29页
        4.2.1 当地企业缺乏生态环境治理意识第28-29页
        4.2.2 当地企业生态环境治理参与不足第29页
    4.3 当地生态环境非政府组织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问题第29-32页
        4.3.1 当地生态环境非政府组织数量不足第31页
        4.3.2 当地生态环境非政府组织经费不足第31页
        4.3.3 当地生态环境非政府组织的能力建设有待加强第31-32页
        4.3.4 生态环境非政府组织缺乏法律保障第32页
    4.4 当地公民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分析第32-35页
        4.4.1 缺乏公民生态环境治理参与方式第33页
        4.4.2 当地公民缺乏环保意识与环保关注度第33页
        4.4.3 公民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缺乏独立性第33-34页
        4.4.4 公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缺乏法律保障第34-35页
第5章 洪湖湿地生态环境多中心治理对策研究第35-43页
    5.1 强化政府在洪湖湿地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作用第35-37页
        5.1.1 政府合理引导,调动全民共治第35-36页
        5.1.2 强化科学利用意识,全面提高工作成效第36页
        5.1.3 加大政府环保投入,合理规划环保投入比重第36-37页
        5.1.4 依法行政,强化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的激励机制第37页
    5.2 强化企业在洪湖湿地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作用第37-38页
        5.2.1 明确当地企业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分工,增强企业环保意识第37-38页
        5.2.2 转变当地企业生产方式,提高企业生态环境治理参与度第38页
    5.3 强化非政府组织在洪湖湿地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作用第38-40页
        5.3.1 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培养第39页
        5.3.2 探寻非政府组织资金获取新模式第39-40页
        5.3.3 提高非政府组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第40页
        5.3.4 加强法律对非政府组织的保障第40页
    5.4 强化公民在洪湖湿地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作用第40-43页
        5.4.1 增加公民有效的参与途径与表达机制第40-41页
        5.4.2 增强公民环保意识,提高公民环保关注度第41页
        5.4.3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提升公民生态环境治理自主参与性第41-42页
        5.4.4 完善公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保障第42-43页
第6章 结语第43-45页
参考文献第45-49页
致谢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分析及解决方案
下一篇:电子类生活垃圾回收合作博弈研究--以废旧手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