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3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的背景及其内涵 | 第13-24页 |
2.1 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四大考验 | 第13-16页 |
2.1.1 长期执政的考验 | 第13页 |
2.1.2 改革开放的考验 | 第13-14页 |
2.1.3 市场经济的考验 | 第14-15页 |
2.1.4 外部环境的考验 | 第15-16页 |
2.2 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发展 | 第16-20页 |
2.2.1 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建设(1921年—1949年) | 第16-17页 |
2.2.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建设(1949年—1978年) | 第17-18页 |
2.2.3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1978年—2012年) | 第18-19页 |
2.2.4 全面从严治党时期党的建设(2012年—至今) | 第19-20页 |
2.3 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内涵 | 第20-24页 |
2.3.1 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 | 第20页 |
2.3.2 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2.3.3 全面从严治党的着力点 | 第21-22页 |
2.3.4 全面从严治党的难点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加强大学生党员党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第24-34页 |
3.1 当前大学生群体特点分析 | 第24-25页 |
3.1.1 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及优势 | 第24页 |
3.1.2 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及不足之处 | 第24-25页 |
3.2 加强大学生党员党建的必要性 | 第25-28页 |
3.2.1 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 第25-26页 |
3.2.2 部分党员身份认同危机 | 第26-27页 |
3.2.3 部分党员党性修养下滑 | 第27-28页 |
3.3 大学生党员现状原因分析 | 第28-30页 |
3.3.1 价值取向多元化 | 第28页 |
3.3.2 考察不够规范与严格 | 第28-29页 |
3.3.3 教育培训不完善 | 第29-30页 |
3.4 加强大学生党员党建的重要性 | 第30-34页 |
3.4.1 有利于大学生党员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 第31页 |
3.4.2 有利于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 第31-32页 |
3.4.3 有利于培养和选拔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大学生党员群体党建工作的路径 | 第34-51页 |
4.1 旗帜鲜明讲政治 | 第34-35页 |
4.1.1 着力增强“四个意识”,把政治意识挺在前面 | 第34-35页 |
4.1.2 提高党性修养,兼顾组织纪律修养及道德品格修养 | 第35页 |
4.2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 第35-38页 |
4.2.1 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第35-36页 |
4.2.2 利用新媒体加强党的理论宣传工作 | 第36-37页 |
4.2.3 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 第37-38页 |
4.3 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 | 第38-41页 |
4.3.1 严把入口关,科学合理考察入党积极分子 | 第38-39页 |
4.3.2 入党后,党的建设要规范化、长期化、制度化 | 第39-40页 |
4.3.3 发挥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示范作用 | 第40-41页 |
4.4 牢固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41-43页 |
4.4.1 学习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 第41-42页 |
4.4.2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42-43页 |
4.5 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 | 第43-46页 |
4.5.1 严明政治纪律 | 第43-44页 |
4.5.2 抓好组织纪律 | 第44页 |
4.5.3 加强群众纪律 | 第44-45页 |
4.5.4 严守廉洁纪律 | 第45页 |
4.5.5 立起工作和学习纪律 | 第45-46页 |
4.5.6 严起生活纪律 | 第46页 |
4.6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考核机制 | 第46-49页 |
4.6.1 建立并完善党员发展机制 | 第46-47页 |
4.6.2 建立并完善党员评优机制 | 第47页 |
4.6.3 建立并完善党员考核机制 | 第47-48页 |
4.6.4 建立并完善党员退出机制 | 第48-49页 |
4.7 加强反腐倡廉思想教育,筑牢精神堤坝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