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不对称连续梁桥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1.1 不对称连续梁桥的发展概况 | 第8-9页 |
1.1.2 不对称连续梁桥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 连续梁桥施工控制概述 | 第10-11页 |
1.2.1 施工控制的重要性 | 第10页 |
1.2.2 施工控制的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1.3 不对称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1-16页 |
1.3.1 施工控制的内容 | 第11-12页 |
1.3.2 施工控制的分析方法 | 第12-14页 |
1.3.3 桥梁施工控制的方法 | 第14-16页 |
1.4 本文的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2 君山侧副孔桥有限元模型建立与结构分析 | 第18-44页 |
2.1 前言 | 第18页 |
2.2 工程背景 | 第18-23页 |
2.2.1 桥梁上部构造 | 第19-21页 |
2.2.2 主要技术指标 | 第21页 |
2.2.3 主要材料 | 第21页 |
2.2.4 施工过程概述 | 第21-23页 |
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施工过程分析 | 第23-35页 |
2.3.1 主要材料及设计参数值 | 第24页 |
2.3.2 各作用的取值 | 第24-25页 |
2.3.3 施工阶段的划分 | 第25-26页 |
2.3.4 施工阶段计算结果分析 | 第26-35页 |
2.4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结构的影响分析 | 第35-43页 |
2.4.1 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的计算 | 第35-36页 |
2.4.2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施工阶段的影响 | 第36-40页 |
2.4.3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成桥阶段的影响 | 第40-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3 不对称连续梁桥施工控制 | 第44-64页 |
3.1 前言 | 第44页 |
3.2 预拱度设置 | 第44-47页 |
3.3 君山侧副孔桥敏感性参数识别 | 第47-50页 |
3.2.1 施工控制的误差分析 | 第47-48页 |
3.2.2 敏感性参数识别 | 第48-50页 |
3.4 最小二乘法的应用 | 第50-52页 |
3.4.1 最小二乘法的概述 | 第50-51页 |
3.4.2 最小二乘法在君山侧副孔桥施工控制中的应用 | 第51-52页 |
3.5 线形控制成果 | 第52-56页 |
3.5.1 梁段挠度监控与测点的布置 | 第52-53页 |
3.5.2 梁段挠度实测数据与理论数据比较 | 第53-56页 |
3.6 应力控制成果 | 第56-62页 |
3.6.1 梁段应力监控与应变计的布置 | 第56-57页 |
3.6.2 梁段应力实测数据与理论数据比较 | 第57-6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4 不对称连续梁桥受力特性研究 | 第64-82页 |
4.1 前言 | 第64页 |
4.2 不对称连续梁桥受力特点研究 | 第64-67页 |
4.2.1 对比桥的建立 | 第64-65页 |
4.2.2 成桥阶段受力特性分析 | 第65-67页 |
4.3 自重荷载作用效应研究 | 第67-71页 |
4.4 汽车荷载作用效应 | 第71-73页 |
4.5 基础沉降作用效应 | 第73-76页 |
4.6 温度梯度荷载作用效应 | 第76-7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9-8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5.1 结论 | 第82-83页 |
5.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附录表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