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勘测、设计与计算论文--勘测论文

基于PFC-CFD耦合的砂层盾构隧道端头土体渗透破坏特性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4-27页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4-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5页
        1.2.1 端头土体稳定性研究现状第17-19页
        1.2.2 饱和含水砂层物理力学特性及渗透特性的研究第19-21页
        1.2.3 渗透破坏的研究现状第21-25页
    1.3 研究的内容,技术路线第25-26页
        1.3.1 研究内容第25-26页
        1.3.2 技术路线图第26页
    1.4 论文的创新点第26-27页
第2章 流固耦合理论分析第27-36页
    2.1 渗流理论第27页
    2.2 渗流场与应力场的耦合分析第27-33页
        2.2.1 渗流场对应力场的影响机理分析第28页
        2.2.2 应力场对渗流场的影响机理分析第28-29页
        2.2.3 饱和土体多孔连续介质流固耦合数学模型第29-33页
    2.3 多孔介质中流固耦合的颗粒流数学模型第33-35页
        2.3.1 连续方程和N-S方程第33页
        2.3.2 作用力方程第33-34页
        2.3.3 压力梯度方程第34-35页
    2.4 小结第35-36页
第3章 流固耦合模型的实现及其宏细观参数的标定第36-58页
    3.1 颗粒流模型的简介第36-38页
        3.1.1 PFC颗粒流模型的基本原理第36页
        3.1.2 PFC颗粒流模型的基本假设第36-38页
    3.2 CFD模块应用于PFC3D第38-39页
    3.3 PFC-CFD耦合实现的方法第39-43页
        3.3.1 计算孔隙率第40页
        3.3.2 实际注意事项第40-41页
        3.3.3 耦合实现第41-42页
        3.3.4 计算求解第42-43页
    3.4 端头土体细观强度参数数值试验第43-57页
        3.4.1 颗粒流细观参数对砂土试样宏观本构特性的影响第43-54页
            3.4.1.1 颗粒摩擦系数对砂土试样宏观本构特性的影响第43-45页
            3.4.1.2 颗粒接触刚度对砂土试样宏观本构特性的影响第45-48页
            3.4.1.3 孔隙率对砂土试样宏观本构特性的影响第48-50页
            3.4.1.4 颗粒流三轴剪切宏细观参数关系及结果研究第50-51页
            3.4.1.5 室内砂土三轴剪切试验第51-54页
        3.4.2 考虑渗透因素对砂土试样抗剪特性的影响第54-57页
            3.4.2.1 不同饱和度下的砂土试样抗剪试验第54-55页
            3.4.2.2 砂土的渗透试验第55-57页
    3.5 小结第57-58页
第4章 盾构隧道端头土体渗透破坏的数值模拟第58-96页
    4.1 盾构隧道端头土体渗透模型的建立第58-64页
        4.1.1 颗粒的生成第58-59页
        4.1.2 颗粒及流体力学参数的确定第59页
        4.1.3 添加流体元素第59-60页
        4.1.4 添加重力项第60页
        4.1.5 监测及数据的处理第60-64页
    4.2 盾构隧道端头土体渗透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第64-83页
        4.2.1 端头土体横向渗透破坏特性的研究第64-76页
        4.2.2 端头土体竖向渗透破坏特性的研究第76-83页
    4.3 流体作用下端头土体渗透破坏的控制因素分析第83-94页
        4.3.1 流体作用在不同方向对端头土体渗透破坏的影响第83-87页
        4.3.2 不同的流体压力对端头土体渗透破坏的影响第87-92页
        4.3.3 不同的隧道埋深对端头土体渗透破坏特性的影响第92-94页
    4.4 小结第94-96页
第5章 室内相似模型试验第96-109页
    5.1 模型试验的相似理论第96-100页
    5.2 试验的模型尺寸第100页
    5.3 试验的测量系统第100-101页
    5.4 试验的材料制备第101页
    5.5 试验过程第101-102页
    5.6 试验的结果分析第102-107页
    5.7 小结第107-109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09-112页
    6.1 主要结论第109-110页
    6.2 研究展望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8页
附录A PFC-CFD流固耦合建模命令流(部分)第118-121页
作者简历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平层状围岩隧道顶板力学模型与稳定性研究
下一篇:自适应人工鱼群算法BP循环神经网络短时交通流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