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层状围岩隧道顶板力学模型与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层状岩体的破坏机理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层状岩体顶板力学模型研究 | 第13-14页 |
1.2.3 岩体数值分析方法研究 | 第14-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水平层状岩体的破坏机理 | 第18-25页 |
2.1 水平层状岩体类型 | 第18-20页 |
2.1.1 水平层状岩体的结构类型 | 第18-19页 |
2.1.2 水平层状岩体的结构面类型 | 第19-20页 |
2.2 水平层状岩体的破坏类型 | 第20-24页 |
2.2.1 应力控制型破坏 | 第20-22页 |
2.2.2 结构面控制型破坏 | 第22-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水平层状围岩隧道顶板力学模型研究 | 第25-44页 |
3.1 隧道顶板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25-26页 |
3.2 层间弱粘结强度顶板力学模型 | 第26-33页 |
3.2.1 锚固梁状态 | 第26-31页 |
3.2.2 简支梁状态 | 第31-32页 |
3.2.3 悬臂梁状态 | 第32-33页 |
3.3 层间强粘结强度顶板力学模型 | 第33-37页 |
3.3.1 隧道顶板岩梁截面换算 | 第34-35页 |
3.3.2 隧道顶板组合结构的应力和竖向位移计算 | 第35-37页 |
3.4 层间中粘结强度顶板力学模型 | 第37-43页 |
3.4.1 顶板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3.4.2 顶板挠度和滑移变形计算 | 第38-41页 |
3.4.3 顶板岩梁应力计算 | 第41-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水平层状围岩隧道稳定性研究 | 第44-65页 |
4.1 离散单元法原理 | 第44页 |
4.2 数值模拟参数选取 | 第44-47页 |
4.2.1 模型尺寸及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44-45页 |
4.2.2 岩体参数的确定 | 第45页 |
4.2.3 结构面参数的确定 | 第45-47页 |
4.3 层间力学参数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 | 第47-56页 |
4.3.1 层间力学参数正交试验方案 | 第47-49页 |
4.3.2 数值模拟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49-55页 |
4.3.3 层间力学参数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4.4 层间介质粘结强度的强弱 | 第56-63页 |
4.4.1 层间力学参数全面试验方案 | 第56页 |
4.4.2 数值模拟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56-62页 |
4.4.3 层间介质粘结强度的判定 | 第62-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5 工程应用研究 | 第65-77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65-67页 |
5.1.1 工程地质条件 | 第65-66页 |
5.1.2 设计参数 | 第66-67页 |
5.2 隧道顶板竖向位移计算 | 第67-70页 |
5.2.1 隧道相关力学参数 | 第67页 |
5.2.2 顶板竖向位移和应力计算 | 第67-70页 |
5.3 隧道离散元数值模拟 | 第70-72页 |
5.3.1 数值模拟基本思路 | 第70页 |
5.3.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70-71页 |
5.3.3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1-72页 |
5.4 隧道拱顶变形监测 | 第72-76页 |
5.4.1 变形监测方案 | 第72-73页 |
5.4.2 变形监测结果 | 第73-75页 |
5.4.3 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 第75-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结论 | 第77-78页 |
6.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