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地方监察制度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一 元朝监察制度研究 | 第11-14页 |
二 元朝地方监察制度研究 | 第14-17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地方监察机构概述 | 第19-34页 |
第一节 元以前监察地方的主要措施 | 第19-21页 |
一 秦汉时期 | 第19-20页 |
二 隋唐时期 | 第20页 |
三 宋辽金时期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元朝行御史台的设置 | 第21-28页 |
一 行御史台的设置概况 | 第21-24页 |
二 行御史台官员组成 | 第24-26页 |
三 行御史台与御史台的关系 | 第26-27页 |
四 行御史台的设置意义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元朝肃政廉访司的设置 | 第28-34页 |
一 提刑按察司 | 第28-30页 |
二 肃政廉访司 | 第30-32页 |
三 奉使宣抚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地方监察官员的选任与考核 | 第34-41页 |
第一节 监察官员的选任 | 第34-37页 |
一 官员任用 | 第34-36页 |
二 选官条件 | 第36-37页 |
第二节 监察官员的考核 | 第37-41页 |
一 考核标准 | 第37-38页 |
二 纪律要求 | 第38-39页 |
三 考核结果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地方监察法规 | 第41-47页 |
第一节 关于行御史台的法规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关于肃政廉访司的法规 | 第42-44页 |
第三节 地方监察法规的特点 | 第44-47页 |
一 实体性与程序性并存 | 第44-45页 |
二 侧重工作制度的规定 | 第45-46页 |
三 广泛性与特殊性并重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地方监察对象与监察方式 | 第47-55页 |
第一节 行御史台的监察对象与监察方式 | 第47-51页 |
一 对行省的监察 | 第47-48页 |
二 对廉访司的监察 | 第48-49页 |
三 对宣慰司的监察 | 第49-50页 |
四 对行宣政院、行枢密院的监察 | 第50-51页 |
第二节 肃政廉访司的监察对象与监察方式 | 第51-55页 |
一 对路府州县的监察 | 第51页 |
二 对宣慰司的监察 | 第51-52页 |
三 对行省的监察 | 第52页 |
四 对其他机构的监察 | 第52-55页 |
第六章 地方监察事项 | 第55-64页 |
第一节 监督行政 | 第55-57页 |
一 监督行政效能 | 第55页 |
二 照刷案牍 | 第55-56页 |
三 监督人事 | 第56-57页 |
第二节 监督司法 | 第57-59页 |
一 平反冤滞 | 第57-58页 |
二 复审重刑、死刑及疑难案件 | 第58页 |
三 录囚 | 第58-59页 |
第三节 监督军政 | 第59-60页 |
第四节 监督财政 | 第60-62页 |
一 监督赋役 | 第60-61页 |
二 劝农桑 | 第61页 |
三 监督漕运 | 第61-62页 |
第五节 其他事项 | 第62-64页 |
一 监督救济 | 第62页 |
二 兴教化 | 第62-63页 |
三 监督田宅 | 第63-64页 |
结语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一 个人简历 | 第70页 |
二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