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生物质厌氧发酵技术概述 | 第12-15页 |
1.1.1 生物质厌氧发酵的过程及机理 | 第12-13页 |
1.1.2 厌氧发酵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1.1.3 生物质稻秆厌氧发酵产气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2 生物质稻秆厌氧发酵预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 | 第15-18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 第19-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2 试验部分 | 第20-28页 |
2.1 试验仪器药品与材料 | 第20-21页 |
2.1.1 试验仪器与药品 | 第20-21页 |
2.1.2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2.1.3 试验装置 | 第21页 |
2.2 测试项目及方法 | 第21-25页 |
2.2.1 总固体含量(TS)和挥发性固体含量(VS) | 第22-23页 |
2.2.2 有机碳含量 | 第23页 |
2.2.3 全氮 | 第23-24页 |
2.2.4 秸秆中纤维素含量 | 第24-25页 |
2.2.5 秸秆中的木质素 | 第25页 |
2.2.6 秸秆的扫描电镜测定 | 第25页 |
2.2.7 接触角测量 | 第25页 |
2.2.8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25页 |
2.3 不同预处理对稻秆组分结构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1 Ca(OH)_预处理 | 第25-26页 |
2.3.2 尿素氨化预处理 | 第26页 |
2.4 Ca(OH)_2预处理对稻秆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 | 第26页 |
2.5 氨化预处理对稻秆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 | 第26-27页 |
2.6 预处理时间和预处理温度对稻秆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 | 第27页 |
2.7 稻秆高效发酵的预处理技术优化试验 | 第27页 |
2.8 试验参数的确定 | 第27-2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8-54页 |
3.1 不同预处理对稻秆组分结构影响的结果与讨论 | 第28-33页 |
3.1.1 不同预处理对稻秆纤维组分的影响 | 第28-29页 |
3.1.2 预处理剂量对水稻秸秆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29-31页 |
3.1.3 不同预处理对稻秆表面亲水性的影响 | 第31-33页 |
3.2 Ca(OH)_2预处理对稻秆厌氧发酵产气特性影响的结果与讨论 | 第33-36页 |
3.2.1 预处理剂量对厌氧发酵日产气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2 预处理剂量对厌氧发酵累积产气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3 预处理剂量对甲烷含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 氨化预处理对稻秆厌氧发酵产期特性影响的结果与讨论 | 第36-39页 |
3.3.1 预处理剂量对厌氧发酵日产气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2 预处理对累积产气量以及产气周期T90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3 预处理对甲烷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 Ca(OH)_2预处理与氨化预处理的比较分析 | 第39-40页 |
3.5 预处理时间对稻秆厌氧发酵影响的结果与讨论 | 第40-43页 |
3.5.1 预处理时间对厌氧发酵日产气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3.5.2 预处理时间对厌氧发酵累积产气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3.5.3 预处理时间对厌氧发酵甲烷含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3.6 预处理温度对稻秆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 | 第43-45页 |
3.6.1 预处理温度对厌氧发酵日产气量的影响 | 第43页 |
3.6.2 预处理温度对厌氧发酵累积产气量以及产气周期T90的影响 | 第43-44页 |
3.6.3 预处理温度对厌氧发酵甲烷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3.7 稻秆高效发酵的预处理技术优化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5-54页 |
3.7.1 稻秆厌氧发酵产气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3.7.2 水稻秸秆氨化预处理的方差分析及响应面分析 | 第46-50页 |
3.7.3 模型的验证 | 第50-51页 |
3.7.4 水稻秸秆表征分析 | 第51-54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4.1 主要结论 | 第54-55页 |
4.2 展望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