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2.1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 第14-15页 |
1.2.2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成因 | 第15-17页 |
1.2.3 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现有对策分析 | 第17-18页 |
1.2.4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 第19-2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3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2.1 城市化的概念和理论 | 第21-23页 |
2.1.1 城市化的前提条件 | 第21页 |
2.1.2 城市化的外在表征 | 第21-22页 |
2.1.3 城市化的运作机理 | 第22页 |
2.1.4 城市化的演进形态 | 第22-23页 |
2.1.5 城市化的现实结果 | 第23页 |
2.2 失地农民的概念 | 第23-25页 |
2.2.1 失地农民的特征 | 第24页 |
2.2.2 失地农民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群体 | 第24-25页 |
2.3 社会保障的概念 | 第25-27页 |
3 织里镇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 第27-30页 |
3.1 织里镇失地农民的现状 | 第27-28页 |
3.1.1 失地农民基本情况 | 第27页 |
3.1.2 失地农民征地补偿情况 | 第27页 |
3.1.3 失地农民再就业安置情况 | 第27-28页 |
3.2 织里镇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调查 | 第28-30页 |
3.2.1 失地农民参与社会保障的情况 | 第28-29页 |
3.2.2 失地农民对社会保障的客观需求分析 | 第29页 |
3.2.3 失地农民对参与社会保障重要性的认识 | 第29-30页 |
4 织里镇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 第30-35页 |
4.1 国家的土地征用及补偿制度不完善 | 第30-31页 |
4.1.1 土地产权不清晰 | 第30页 |
4.1.2 征地补偿不合理 | 第30-31页 |
4.1.3 补偿过程不透明 | 第31页 |
4.2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 第31-33页 |
4.2.1 农村传统养老模式弱化 | 第32页 |
4.2.2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体制问题突出 | 第32-33页 |
4.3 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不完善 | 第33-35页 |
4.3.1 失地农民没有良好的就业环境 | 第33-34页 |
4.3.2 失地农民自身的再就业缺陷 | 第34页 |
4.3.3 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缺失 | 第34-35页 |
5 我国现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典型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35-42页 |
5.1 嘉兴模式—宅基地换城镇房产、承包经营权换社保 | 第38-40页 |
5.2 成都模式—土地换“社保” | 第40-42页 |
6 织里镇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 | 第42-48页 |
6.1 完善失地农民征地补偿制度 | 第42-43页 |
6.1.1 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地位,严格征用范围 | 第42页 |
6.1.2 规范征地补偿程序 | 第42页 |
6.1.3 合理征地补偿标准 | 第42-43页 |
6.2 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 第43-44页 |
6.2.1 建立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第43页 |
6.2.2 建立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 第43页 |
6.2.3 建立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 | 第43页 |
6.2.4 建立失地农民住房保障制度 | 第43-44页 |
6.3 加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 第44-46页 |
6.3.1 制定完善的农村社保业务经办基本准则与经办机构管理法规 | 第44-45页 |
6.3.2 健全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机构体系,从参保人员的合法利益出发 | 第45-46页 |
6.4 完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制度 | 第46-48页 |
6.4.1 为失地农民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 第46页 |
6.4.2 转变失地农民的就业观念 | 第46页 |
6.4.3 强化失地农民就业培训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