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拓法在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9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和可拓算法 | 第20-32页 |
2.1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概述 | 第20-23页 |
2.1.1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概念 | 第20-21页 |
2.1.2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意义 | 第21-22页 |
2.1.3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一般方法 | 第22-23页 |
2.2 可拓法的相关理论 | 第23-28页 |
2.2.1 可拓法的基本原理 | 第23-24页 |
2.2.2 可拓法的相关概念 | 第24-27页 |
2.2.3 可拓学的基本方法-可拓方法 | 第27-28页 |
2.3 可拓法在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中的适用性 | 第28-30页 |
2.3.1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 | 第28-29页 |
2.3.2 可拓法的优势分析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N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备选指标体系设计 | 第32-41页 |
3.1 指标设计参考依据及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3.1.1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的参考依据 | 第32-33页 |
3.1.2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3-34页 |
3.2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 第34-35页 |
3.3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35-39页 |
3.3.1 盈利能力状况指标 | 第36页 |
3.3.2 经营增长状况指标 | 第36-37页 |
3.3.3 资产质量状况指标 | 第37-38页 |
3.3.4 偿付能力状况指标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基于可拓法的 N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实现 | 第41-57页 |
4.1 N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相关准备 | 第41-46页 |
4.1.1 数据选取 | 第41-42页 |
4.1.2 确定物元的经典域和节域 | 第42-43页 |
4.1.3 确定待评识别物元 | 第43-44页 |
4.1.4 建立指标关联度函数 | 第44-45页 |
4.1.5 确定待识别指标权重 | 第45-46页 |
4.1.6 确定综合关联度值 | 第46页 |
4.2 可拓识别在计算机中的实现 | 第46-53页 |
4.2.1 计算流程说明 | 第46-51页 |
4.2.2 计算的实现 | 第51-53页 |
4.3 计算结果的分析及应用 | 第53-56页 |
4.3.1 最终计算结果 | 第53-54页 |
4.3.2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N 银行绩效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57-70页 |
5.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第57-58页 |
5.2 系统功能设计 | 第58-63页 |
5.2.1 系统的总体功能设计 | 第58页 |
5.2.2 系统总体处理流程 | 第58-59页 |
5.2.3 系统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 | 第59-63页 |
5.3 系统的实现 | 第63-67页 |
5.4 N 银行绩效评价系统的测试 | 第67-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