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有机太阳能电池 | 第11-19页 |
1.2.1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2-13页 |
1.2.2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参数 | 第13-16页 |
1.2.3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种类 | 第16-17页 |
1.2.4 半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 | 第17-19页 |
1.3 选题依据以及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实验和表征手段 | 第20-27页 |
2.1 有机太阳能电池制备过程中用到的设备及药品 | 第20-21页 |
2.2 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制备 | 第21-23页 |
2.2.1 前期准备 | 第21-22页 |
2.2.2 活性层旋涂成膜 | 第22页 |
2.2.3 真空蒸镀金属电极 | 第22-23页 |
2.3 有机太阳能器件性能测试 | 第23-25页 |
2.3.1 J-V测试 | 第23-24页 |
2.3.2 外量子效率测试(EQE) | 第24页 |
2.3.3 光强依赖性 | 第24页 |
2.3.4 光电流密度(J_(ph))对器件有效电压(V_(eff))的依赖性 | 第24-25页 |
2.4 有机太阳能电池其他测试 | 第25-27页 |
2.4.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 第25页 |
2.4.2 荧光光谱(PL) | 第25页 |
2.4.3 载流子迁移率(SCLC) | 第25-26页 |
2.4.4 原子力显微镜(AFM)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基于PCE10与ITA1的半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 | 第27-46页 |
3.1 简介 | 第27页 |
3.2 窄带隙受体ITA1 | 第27-2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9-44页 |
3.3.1 混合薄膜的吸收与荧光 | 第29-30页 |
3.3.2 以Al为阴极的非透明器件的光电性能 | 第30-38页 |
3.3.3 活性层薄膜的载流子迁移率 | 第38-39页 |
3.3.4 活性层薄膜的形貌特性 | 第39-40页 |
3.3.5 以Ag为阴极的半透明器件特性 | 第40-44页 |
3.4 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基于PCE10与ITVIC/ITVfflC的半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 | 第46-73页 |
4.1 简介 | 第46-47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7-72页 |
4.2.1 混合薄膜的吸收与荧光 | 第47-49页 |
4.2.2 以A1为阴极的非透明器件的光电性能 | 第49-59页 |
4.2.3 氯萘添加剂对器件性能的优化 | 第59-62页 |
4.2.4 活性层薄膜的迁移率 | 第62-63页 |
4.2.5 活性层薄膜的形貌特性 | 第63-65页 |
4.2.6 以Ag为阴极的半透明器件特性 | 第65-72页 |
4.3 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附录A | 第80-8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3-8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