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导论 | 第17-30页 |
一、选题理由 | 第17-1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25页 |
四、写作思路 | 第25-27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六、创新之处 | 第28-30页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制度基本问题探讨 | 第30-44页 |
一、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制度的本质 | 第30-35页 |
(一) 党内民主的内涵 | 第30-31页 |
(二) 党内民主制度的内容 | 第31-34页 |
(三) 党内民主制度的精神实质 | 第34-35页 |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制度的功能 | 第35-38页 |
(一) 党内民主制度与发扬党内民主 | 第35-36页 |
(二) 党内民主制度与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 第36-37页 |
(三) 党内民主制度与全面从严治党 | 第37-38页 |
三、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制度思想溯源 | 第38-44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思想 | 第39-41页 |
(二) 列宁的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思想 | 第41-44页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历史发展 | 第44-56页 |
一、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 | 第44-52页 |
(一) 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制度探索发展阶段(1921-1949) | 第44-46页 |
(二) 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制度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8) | 第46-48页 |
(三) 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制度创新发展阶段(1978-) | 第48-52页 |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 | 第52-56页 |
(一) 明确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价值意义是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前提条件 | 第52-53页 |
(二)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是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目标指向 | 第53页 |
(三) 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是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关键环节 | 第53-54页 |
(四) 培育党内法治精神是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文化支撑 | 第54-55页 |
(五) 加强民主监督是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保障 | 第55-56页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现实检视 | 第56-69页 |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成就 | 第56-61页 |
(一) 党内民主制度建设观念明显增强 | 第56-57页 |
(二) 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体系初步形成 | 第57-59页 |
(三) 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实践有序开展 | 第59-61页 |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61-65页 |
(一) 党内民主意识与法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 第61-62页 |
(二) 部分党内民主制度的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 第62-63页 |
(三) 党员干部遵守党内民主制度的模范带头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 第63-64页 |
(四) 人民群众对于落实党内民主制度的民主监督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 第64-65页 |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65-69页 |
(一) 历史原因:封建传统文化对党内民主与法治精神的严重制约 | 第65-66页 |
(二) 现实原因:政治体制改革有效性不足对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深刻影响 | 第66-67页 |
(三) 主观原因:部分党员干部能力不足对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严重挑战与制约 | 第67-69页 |
第四章 国外政党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经验借鉴 | 第69-79页 |
一、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经验借鉴 | 第69-74页 |
(一) 必须重视各级党组织建设的制度化 | 第69-71页 |
(二) 必须扩大党员的民主权利 | 第71-73页 |
(三) 必须建立对党的机关的监督机制 | 第73-74页 |
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政党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经验借鉴 | 第74-79页 |
(一) 重视健全党内民主选举制度 | 第74-75页 |
(二) 重视健全党内民主决策制度 | 第75-76页 |
(三) 重视健全权力制约机制 | 第76-78页 |
(四) 重视健全党员权利保障机制 | 第78-79页 |
第五章 新时代提升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主要向度 | 第79-85页 |
一、增强中国共产党人的党内法治意识 | 第79-80页 |
二、提升中国共产党人的党内民主制度建设能力 | 第80-81页 |
三、发挥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 第81-82页 |
四、引导人民群众加强民主监督 | 第82-83页 |
五、切实培育营造出全社会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 第83-85页 |
结语 | 第85-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