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

刻叶紫堇种子的休眠与萌发特性研究

致谢第3-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19页
    1.1 紫堇属植物研究进展第10-11页
        1.1.1 繁殖栽培研究进展第10-11页
        1.1.2 紫堇属园林应用价值第11页
    1.2 种子休眠的研究现状第11-17页
        1.2.1 种子休眠的分类第11-12页
        1.2.2 种子休眠的原因第12-14页
        1.2.3 种子休眠机理的研究进展第14-15页
        1.2.4 种子休眠的解除方法第15-17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7-19页
第二章 刻叶紫堇种子生物学特性第19-23页
    2.1 试验材料第19页
    2.2 试验方法第19-20页
        2.2.1 种子的形态特征第19页
        2.2.2 种子千粒重测定第19页
        2.2.3 种子含水量的测定第19页
        2.2.4 种子净度分析第19页
        2.2.5 种皮的扫描电镜观察第19页
        2.2.6 种子生活力的测定第19-20页
    2.3 结果分析第20-22页
        2.3.1 种子基本特征第20-21页
        2.3.2 种子生活力第21-22页
    2.4 结论与讨论第22-23页
第三章 刻叶紫堇种子休眠原因的研究第23-35页
    3.1 试验材料第23页
    3.2 试验方法第23-25页
        3.2.1 种皮透水性研究第23页
        3.2.2 种子浸提物的生物测定第23-24页
        3.2.3 种胚休眠特性检验第24-25页
    3.3 结果分析第25-33页
        3.3.1 刻叶紫堇种子透水性第25-26页
        3.3.2 刻叶紫堇种子浸提物的生物测定第26-33页
        3.3.3 种胚休眠特性检验第33页
    3.4 结论与讨论第33-35页
第四章 刻叶紫堇种子休眠解除的方法研究第35-41页
    4.1 试验材料第35页
    4.2 试验设计第35页
        4.2.1 GA3浸种处理、温水浸种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35页
        4.2.2 不同层积方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35页
        4.2.3 GA_3处理+暖温转低温湿沙层积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35页
    4.3 发芽率测定方法第35-36页
    4.4 结果分析第36-39页
        4.4.1 GA_3浸种、温水浸种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36页
        4.4.2 不同层积方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36-37页
        4.4.3 GA_3处理+暖温转低温湿沙层积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37-39页
    4.5 结论与讨论第39-41页
第五章 刻叶紫堇种子层积过程中种皮及胚的动态变化第41-46页
    5.1 试验材料第41页
    5.2 试验方法第41-42页
        5.2.1 种子表面电镜扫描观察第41页
        5.2.2 种胚石蜡切片显微镜观察第41-42页
    5.3 结果分析第42-45页
        5.3.1 种子表面电镜扫描观察第42-44页
        5.3.2 不同时期种胚的形态变化第44-45页
    5.4 结论与讨论第45-46页
        5.4.1 不同层积时期种子表面的变化第45页
        5.4.2 不同层积时期种胚的形态变化第45-46页
第六章 刻叶紫堇种子层积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第46-55页
    6.1 试验材料第46页
    6.2 试验方法第46-48页
        6.2.1 碳水化合物的测定第46页
        6.2.2 可溶性蛋白含量(SP)的测定第46-47页
        6.2.3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第47页
        6.2.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第47-48页
    6.3 结果分析第48-53页
        6.3.1 可溶性淀粉的变化第48-49页
        6.3.2 可溶性糖的变化第49-50页
        6.3.3 可溶性蛋白含量(SP)的变化第50-51页
        6.3.4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第51-52页
        6.3.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第52-53页
    6.4 结论与讨论第53-55页
        6.4.1 种子内贮藏物质含量的变化第53-54页
        6.4.2 种子内酶(POD、SOD)活性的变化第54-55页
第七章 不同激素浓度与温度对刻叶紫堇种子萌发的影响第55-66页
    7.1 试验材料第55页
    7.2 试验设计及方法第55-56页
    7.3 结果分析第56-63页
        7.3.1 不同激素与培养温度对刻叶紫堇种子萌发的影响第56-60页
        7.3.2 不同激素与培养温度对刻叶紫堇种子根长生长和根茎比的影响第60-63页
    7.4 结论与讨论第63-66页
        7.4.1 不同激素与培养温度对刻叶紫堇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影响第63-64页
        7.4.2 不同激素与培养温度对刻叶紫堇种子根长生长和根茎比的影响第64-66页
第八章 总结第66-69页
    8.1 结论与讨论第66-68页
        8.1.1 刻叶紫堇种子休眠原因第66页
        8.1.2 刻叶紫堇种子发芽率的测定第66页
        8.1.3 层积过程中种皮和种胚的变化第66-67页
        8.1.4 层积过程中种子生理生化变化第67页
        8.1.5 不同激素浓度与温度对刻叶紫堇种子萌发的影响第67-68页
    8.2 后续研究与展望第68-6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年龄杉木人工林细根结构特征与生产力研究
下一篇:土壤干旱对四照花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