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9-13页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9-10页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1.3.3 总结 | 第12-13页 |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3-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2 相关概念阐释与历史资料比对分析 | 第15-23页 |
2.1 现代园林景观与雕塑艺术相关概念 | 第15-19页 |
2.1.1 现代园林景观的概念及演化 | 第15-16页 |
2.1.2 雕塑艺术的概念及演化 | 第16-19页 |
2.2 传统园林景观与雕塑艺术历史资料的比较 | 第19-23页 |
2.2.1 传统雕塑与传统园林景观的关系 | 第19-20页 |
2.2.2 传统园林景观与雕塑艺术空间的相似与差异特征 | 第20-21页 |
2.2.3 传统园林景观与雕塑艺术文化内涵的相似与差异特征 | 第21-23页 |
3 雕塑艺术向现代园林景观的拓展 | 第23-32页 |
3.1 逐步走向抽象 | 第23-24页 |
3.2 空间的拓展 | 第24-26页 |
3.2.1 自我空间的释放 | 第24-25页 |
3.2.2 走向室外 | 第25-26页 |
3.3 材料的创新与运用 | 第26-29页 |
3.3.1 材料的创新开发 | 第26-27页 |
3.3.2 对自然的利用与借鉴 | 第27-28页 |
3.3.3 现成品与废弃物再利用 | 第28-29页 |
3.4 互动性参与 | 第29-30页 |
3.5 同构现代园林景观空间 | 第30-32页 |
4 现代园林景观对雕塑艺术的借鉴 | 第32-44页 |
4.1 现代园林景观借鉴雕塑艺术的原因 | 第32-34页 |
4.1.1 时代精神的演变 | 第32页 |
4.1.2 当代艺术思潮的影响 | 第32-33页 |
4.1.3 自然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 第33-34页 |
4.2 现代园林景观要素对雕塑艺术的借鉴 | 第34-41页 |
4.2.1 植物的雕塑感表现 | 第34-36页 |
4.2.1.1 视觉要素的雕塑感 | 第34-36页 |
4.2.1.2 造型语言的塑造 | 第36页 |
4.2.2 建筑形体造型的塑造 | 第36-39页 |
4.2.2.1 抽象几何形体的组合 | 第37-38页 |
4.2.2.2 动感韵律的体现 | 第38-39页 |
4.2.3 地形的雕塑感 | 第39-41页 |
4.2.3.1 微地形的塑造 | 第39-40页 |
4.2.3.2 台阶组合景观 | 第40-41页 |
4.3 现代园林景观整体雕塑趋势 | 第41-44页 |
5 现代园林景观与雕塑艺术的关联性 | 第44-54页 |
5.1 现代园林景观与雕塑艺术的关系 | 第44-48页 |
5.1.1 雕塑艺术充实现代园林景观 | 第44-46页 |
5.1.1.1 体现主题和时代精神 | 第44-45页 |
5.1.1.2 完善园林景观 | 第45页 |
5.1.1.3 形成和谐整体 | 第45-46页 |
5.1.2 现代园林景观影响雕塑艺术 | 第46-47页 |
5.1.2.1 雕塑艺术应契合园林景观的空间尺度 | 第46-47页 |
5.1.2.2 雕塑艺术受园林景观人文地域性感染 | 第47页 |
5.1.3 现代园林景观与雕塑艺术的关联 | 第47-48页 |
5.2 现代园林景观与雕塑艺术的关联模式 | 第48-54页 |
5.2.1 抽象的几何形态 | 第48-50页 |
5.2.2 自然的提炼与体验 | 第50-52页 |
5.2.3 象征意义的表达 | 第52-54页 |
6 现代园林景观整体雕塑趋势的展望及总结 | 第54-58页 |
6.1 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园林景观雕塑语言 | 第54-55页 |
6.2 利用创新激发当代视觉转换 | 第55-56页 |
6.3 拉进与公众的距离 | 第56页 |
6.4 总结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