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其他论文

中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困境与出路研究--以“自然之友”对环境政策的参与为例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14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0-12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2-14页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与方法第14-16页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4-15页
        1.3.2 研究思路第15-16页
        1.3.3 研究方法第16页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第16-17页
        1.4.1 研究的重点、难点第16页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6-17页
2 相关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第17-23页
    2.1 非政府组织与公共政策制定概述第17-20页
        2.1.1 非政府组织的概念第17-18页
        2.1.2 公共政策的内涵第18-19页
        2.1.3 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第19-20页
    2.2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相关理论第20-23页
        2.2.1 公共治理理论第20-21页
        2.2.2 善治理论第21页
        2.2.3 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理论第21-23页
3“自然之友”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成效及存在的困境分析第23-37页
    3.1“自然之友”参与环境决策的相关事件第23-25页
        3.1.1 保护藏羚羊事件第23-24页
        3.1.2 反对怒江建坝事件第24-25页
        3.1.3 参与《环保法》修改第25页
    3.2“自然之友”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成效第25-29页
        3.2.1 提升了环保等领域政策出台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第25-26页
        3.2.2 促进非政府组织政策参与方式以及内容的多样化第26-28页
        3.2.3 增进非政府组织政策参与制度化渠道的多元化第28-29页
    3.3“自然之友”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困境第29-33页
        3.3.1 缺少制度性的保障,导致合法地位的缺失第29-30页
        3.3.2 利益驱动下,决策参与的矛盾性第30页
        3.3.3 政府政策兑现少,导致非政府组织影响效力较低第30-31页
        3.3.4 自身资源不足,导致政策参与的力不从心第31-33页
    3.4“自然之友”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困境的原因分析第33-37页
        3.4.1 专门法的缺失第33页
        3.4.2 政治理念的束缚第33-34页
        3.4.3 社会知晓程度不高第34-36页
        3.4.4 筹资能力不足第36-37页
4 国外NGO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借鉴第37-43页
    4.1 国外NGO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典型案例第37-39页
        4.1.1 英美“地球之友”和保护臭氧层的政策制定第37-38页
        4.1.2 世界自然基金会与欧盟水框架指令的制定第38-39页
    4.2 国外NGO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经验借鉴第39-43页
        4.2.1 立法方面第40页
        4.2.2 与政府合作方面第40-41页
        4.2.3 自身建设方面第41页
        4.2.4 监督方面第41-43页
5 我国非政府组织有效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建议第43-47页
    5.1 政府方面第43-45页
        5.1.1 加快推动法律制定和修改,同时还得加大政策的落实与执行第43页
        5.1.2 构建非政府组织表达政策意愿的有效机制,拓展制度化参与渠道第43-45页
        5.1.3 转变管理观念,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第45页
    5.2 非政府组织自身方面第45-47页
        5.2.1 健全人才机制第45-46页
        5.2.2 建立自律机制第46页
        5.2.3 拓展融资渠道第46-47页
6 结论和展望第47-49页
致谢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附录第52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52页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现状与未来迁移意愿研究--基于深圳市调查证据
下一篇:基于电子政务视角的我国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