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合金板材弱磁自动检测系统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钛合金检测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钛合金检测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弱磁检测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2章 钛合金弱磁检测的基本原理 | 第14-23页 |
2.1 弱磁检测理论基础 | 第14-19页 |
2.1.1 地磁场 | 第14-15页 |
2.1.2 磁化理论 | 第15-16页 |
2.1.3 磁性材料 | 第16-18页 |
2.1.4 磁介质边界关系 | 第18-19页 |
2.2 钛合金的磁特性分析 | 第19-21页 |
2.2.1 磁化曲线测量 | 第19-20页 |
2.2.2 磁化率的计算 | 第20-21页 |
2.3 钛合金弱磁检测可行性分析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钛合金弱磁检测仿真分析与试验验证 | 第23-41页 |
3.1 钛合金板材有限元弱磁场仿真 | 第23-25页 |
3.1.1 有限元仿真材料参数设置 | 第23页 |
3.1.2 有限元仿真模型建立 | 第23-24页 |
3.1.3 有限元仿真模型约束和求解 | 第24-25页 |
3.2 缺陷尺寸对弱磁检测影响 | 第25-32页 |
3.2.1 缺陷宽度对弱磁检测的影响 | 第25-28页 |
3.2.2 缺陷深度对弱磁检测的影响 | 第28-31页 |
3.2.3 检测过程提离高度的探究 | 第31-32页 |
3.3 缺陷其它因素对弱磁检测影响 | 第32-35页 |
3.3.1 缺陷倾斜角对弱磁检测的影响 | 第32-34页 |
3.3.2 平行缺陷间距对弱磁检测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 钛合金弱磁检测试验验证 | 第35-40页 |
3.4.1 弱磁检测仪器介绍 | 第36页 |
3.4.2 钛合金板材人工缺陷设置 | 第36-37页 |
3.4.3 预制人工缺陷的检测 | 第37-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钛合金弱磁自动检测系统平台设计 | 第41-55页 |
4.1 平台总体设计方案 | 第41页 |
4.2 系统硬件设计 | 第41-49页 |
4.2.1 测磁传感器的选择 | 第41-43页 |
4.2.2 阵列式测磁传感器的工装设计 | 第43-44页 |
4.2.3 电机的选择 | 第44-47页 |
4.2.4 检测平台的设计 | 第47-49页 |
4.3 系统软件设计 | 第49-53页 |
4.3.1 主程序流程图 | 第50-51页 |
4.3.2 步进电机控制 | 第51-52页 |
4.3.3 上位机软件界面设计 | 第52-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5章 钛合金弱磁检测数据处理及缺陷成像 | 第55-68页 |
5.1 弱磁检测降噪处理 | 第55-59页 |
5.1.1 小波降噪理论 | 第55-56页 |
5.1.2 基于小波变换的弱磁检测降噪处理 | 第56-59页 |
5.2 弱磁检测缺陷成像 | 第59-65页 |
5.2.1 概率法缺陷提取 | 第59-62页 |
5.2.2 检测数据插值处理 | 第62-63页 |
5.2.3 钛合金检测二维成像 | 第63-65页 |
5.3 检测速度对缺陷成像效果的影响 | 第65-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总结 | 第68页 |
6.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