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互联网时代粉丝社群的关系建构--以鹿晗的粉丝社群为例

中文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0-29页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10-13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文献综述第13-19页
        1.2.1 粉丝研究第13-17页
        1.2.2 虚拟社群研究第17-19页
    1.3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第19-22页
        1.3.1 核心概念第19-20页
        1.3.2 理论基础第20-22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2-27页
        1.4.1 研究思路第22页
        1.4.2 研究方法第22-27页
    1.5 研究的创新点和重难点第27-29页
        1.5.1 创新点第27-28页
        1.5.2 重难点第28-29页
2 粉丝社群的产生和演变第29-34页
    2.1 粉丝现象及粉丝社群的产生第29页
    2.2 粉丝及粉丝社群的发展演变第29-34页
        2.2.1 娱乐工业的发展革新了粉丝群体身份第29-31页
        2.2.2 媒介的变革推动了粉丝社群的发展第31-34页
3 互联网对粉丝社群发展的影响第34-39页
    3.1 互联网成为粉丝社群发展的驱动力第34-36页
        3.1.1 提供平台,开放粉丝社群边界第34-35页
        3.1.2 形成具有情感认同的集体第35页
        3.1.3 主导权过度到粉丝群体手中第35-36页
    3.2 互联网形成粉丝社群的新行为特征第36-39页
        3.2.1 社群成员结构更加多元化第36页
        3.2.2 成员间具有高度的情感凝聚力第36-37页
        3.2.3 粉丝社群流动性和情绪化明显第37-39页
4 粉丝社群的管理及活动方式第39-47页
    4.1 粉丝社群的准入与管理第39-43页
        4.1.1 粉丝社群管理的前提——“粉丝属性”第39-40页
        4.1.2 以功能为要素分层的社群管理第40-41页
        4.1.3 以等级为要素分层的社群管理第41-43页
    4.2 粉丝社群内部的活动组织第43-47页
        4.2.1 线上应援:偶像与粉丝价值的体现第43-44页
        4.2.2 线下活动:从虚拟空间延伸到现实交往第44-47页
5 互动和交往中粉丝社群的内部关系建构第47-59页
    5.1 个体与个体交往过程中的关系建构第47-55页
        5.1.1 关系建构的前提:对粉丝身份的认同第47-50页
        5.1.2 社群内部的关系结构:阶层差异与权利分层第50-53页
        5.1.3 成员关系建构的表现:粉丝社群的二级传播过程第53-55页
    5.2 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建构第55-59页
        5.2.1 滕尼斯:成员与群体一致性下构建的“友谊共同体”第55-56页
        5.2.2 虚拟社群权利的延伸第56-58页
        5.2.3 个体异质化导致“归属感”流失第58-59页
6 在博弈中粉丝社群的外部关系建构第59-66页
    6.1 粉丝社群与偶像的关系第59-63页
        6.1.1 粉丝群体的职业化趋向第60-61页
        6.1.2 偶像对粉丝的依存关系第61页
        6.1.3 粉丝与偶像关系建构中的角色期待——以鹿晗粉丝“脱粉”事件为例第61-63页
    6.2 粉丝与商业资本的关系第63-66页
        6.2.1 粉丝社群在产业中的功能加持第64-65页
        6.2.2 粉丝社群的消费者身份和角色反转第65-66页
7 结论与思考第66-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致谢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维材料的异质结构组装及其传感机理研究
下一篇:突发公共事件中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议程互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