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发展模式转型 | 第10-11页 |
1.1.2 社会经济制度改革推进城市空间结构转型 | 第11页 |
1.1.3 城市旧工业区更新成为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途径 | 第11-12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1.2.1 城市更新 | 第12-13页 |
1.2.2 城市旧工业区更新 | 第13-14页 |
1.2.3 城市发展单元规划 | 第14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4 基础理论支撑 | 第15-18页 |
1.4.1 竞租理论 | 第15-16页 |
1.4.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16页 |
1.4.3 有机更新理论 | 第16-17页 |
1.4.4 有机疏散理论 | 第17页 |
1.4.5 过程规划理论 | 第17-18页 |
1.4.6 博弈论 | 第18页 |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 第18-21页 |
1.5.1 基本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2 研究内容框架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国内外旧工业区更新研究与实践进展及其评价 | 第21-38页 |
2.1 国外旧工业区更新研究和实践进展 | 第21-26页 |
2.1.1 以物质形体规划为核心的萌芽阶段 | 第21-22页 |
2.1.2 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快速发展阶段 | 第22-23页 |
2.1.3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全面发展阶段 | 第23-25页 |
2.1.4 以多元利益主体合作为核心的探索阶段 | 第25-26页 |
2.2 国内旧工业区更新研究和实践进展 | 第26-31页 |
2.2.1 我国旧工业区更新实践历程 | 第26-29页 |
2.2.2 我国旧工业区更新理论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2.3 国内外旧工业区更新研究与实践评价 | 第31-38页 |
2.3.1 我国旧工业区更新动力与问题 | 第31-36页 |
2.3.2 国外旧工业区更新经验借鉴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深圳旧工业区更新历程及问题分析 | 第38-61页 |
3.1 深圳城市发展背景解读 | 第38-42页 |
3.1.1 城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 第38页 |
3.1.2 城市功能不断优化提升 | 第38-39页 |
3.1.3 城市建设用地快速扩张 | 第39-41页 |
3.1.4 城市空间结构不断完善 | 第41-42页 |
3.2 深圳旧工业区更新的紧迫性 | 第42-46页 |
3.2.1 城市快速发展与土地资源难以为继 | 第42-43页 |
3.2.2 产业结构调整与工业用地低效利用 | 第43-44页 |
3.2.3 特区内外一体化与城市发展二元化 | 第44-45页 |
3.2.4 土地价值上升与旧工业区企业支付能力不足 | 第45-46页 |
3.3 深圳旧工业区更新阶段划分 | 第46-52页 |
3.3.1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 | 第46-48页 |
3.3.2 第二阶段:市场主导下的缓慢发展阶段 | 第48-50页 |
3.3.3 第三阶段: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全面发展阶段 | 第50-52页 |
3.4 深圳旧工业区更新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第52-61页 |
3.4.1 深圳旧工业区更新特点分析 | 第52-56页 |
3.4.2 深圳旧工业区更新中的问题分析 | 第56-61页 |
第四章 深圳旧工业区发展单元更新规划 | 第61-80页 |
4.1 城市发展单元规划提出的背景及其特点分析 | 第61-62页 |
4.2 旧工业区发展单元更新规划的机制与框架体系 | 第62-72页 |
4.2.1 城市发展单元规划对于旧工业区更新的适应性分析 | 第62-65页 |
4.2.2 城市发展单元规划引入旧工业区更新机制分析 | 第65-68页 |
4.2.3 深圳旧工业区发展单元更新规划框架构建 | 第68-72页 |
4.3 旧工业区发展单元更新规划重点内容 | 第72-80页 |
4.3.1 差异化的更新方式 | 第72-73页 |
4.3.2 多元化的开发模式 | 第73-76页 |
4.3.3 有序的更新实施策略 | 第76-77页 |
4.3.4 弹性的开发强度控制策略 | 第77-80页 |
第五章 深圳旧工业区发展单元更新规划案例分析 | 第80-99页 |
5.1 笋岗-清水河片区发展单元总体规划 | 第80-95页 |
5.1.1 发展单元更新对象特征解读 | 第80-83页 |
5.1.2 发展单元更新原则与目标谋划 | 第83-86页 |
5.1.3 发展单元更新重点内容研究 | 第86-92页 |
5.1.4 发展单元更新弹性实施策略 | 第92-95页 |
5.2 笋岗-清水河片区第一子单元更新规划 | 第95-99页 |
5.2.1 更新对象特征及更新需求分析 | 第95-96页 |
5.2.2 子单元更新目标与更新模式 | 第96-97页 |
5.2.3 子单元更新空间结构规划 | 第97页 |
5.2.4 开发强度控制及利益分配 | 第97-9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9-100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