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测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论文

基于多Agent的道路与居民地协同综合方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10页
图目录第10-12页
表目录第12-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8页
        1.2.1 传统道路与居民地综合研究第15-16页
        1.2.2 道路与居民地空间关系研究第16-17页
        1.2.3 协同综合相关研究第17页
        1.2.4 基于Agent的道路与居民地综合研究第17-18页
    1.3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18页
    1.4 本研究的意义第18-19页
    1.5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第19-22页
        1.5.1 研究内容第19页
        1.5.2 技术路线第19-20页
        1.5.3 章节安排第20-22页
第2章 地图综合与多Agent技术第22-33页
    2.1 道路与居民地综合基础理论第22-24页
        2.1.1 地图综合概述第22页
        2.1.2 道路与居民地传统综合与协同综合第22-24页
    2.2 道路与居民地协同综合的理论基础第24-26页
        2.2.1 道路与居民地的制图特点第24-25页
        2.2.2 道路与居民地的协同空间关系第25-26页
    2.3 Agent技术与多Agent系统第26-30页
        2.3.1 Agent简介第26-28页
        2.3.2 多Agent系统第28页
        2.3.3 多Agent的通信第28-30页
    2.4 多Agent技术应用于道路与居民地协同综合第30-32页
    2.5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道路与居民地协同综合知识规则第33-54页
    3.1第33-36页
        3.1.1 地图综合知识概述第33页
        3.1.2 地图综合知识的概念和特点第33-34页
        3.1.3 地图综合知识规则体系第34-36页
        3.1.4 道路与居民地协同综合知识规则第36页
    3.2 协同空间关系知识第36-43页
        3.2.1 道路与居民地协同空间关系及其构建方法第36-39页
        3.2.2 道路与居民地协同空间关系推理与形式化表达第39-43页
    3.3 道路与建筑物协同选取第43-44页
    3.4 道路综合知识第44-47页
        3.4.1 道路中轴线提取第44-45页
        3.4.2 道路化简第45-47页
    3.5 建筑物综合知识第47-50页
        3.5.1 建筑物合并第47-48页
        3.5.2 建筑物化简第48-50页
    3.6 实时冲突检测与处理知识第50-51页
    3.7 道路与居民地协同综合规则第51-53页
    3.8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4章 基于多Agent的道路与居民地协同综合模型第54-72页
    4.1 面向道路与居民地协同综合的Agent分类第54-56页
    4.2 道路与居民地协同综合Agent模型构建第56-61页
        4.2.1 综合Agent概念模型第56-58页
        4.2.2 综合对象Agent第58页
        4.2.3 关系Agent第58-60页
        4.2.4 综合Agent的交互第60-61页
    4.3 Agent生命周期管理第61-62页
    4.4 规则驱动的综合Agent行为推理第62-64页
    4.5 综合Agent的通信协商第64-69页
        4.5.1 Agent通信的形式化描述第64-65页
        4.5.2 综合Agent的通信协商分类第65-67页
        4.5.3 面向冲突处理的综合Agent通信协商机制第67-69页
    4.6 道路与居民地协同综合模型架构第69-71页
    4.7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5章 基于多Agent的道路与居民地协同综合实验第72-81页
    5.1 实验平台与开发环境第72-74页
        5.1.1 JADE简介第72-73页
        5.1.2 基于多Agent的协同综合系统开发环境第73-74页
    5.2 基于多Agent的道路与居民地协同综合原型系统第74-75页
    5.3 基于多Agent的道路与居民地协同综合实验第75-79页
        5.3.1 实验数据第75页
        5.3.2 单要素综合实验第75-77页
        5.3.3 协同综合实验第77-79页
    5.4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81-83页
    6.1 总结第81-82页
    6.2 研究展望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91页
在读期间的科研工作与成果第91-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安徽新安江流域景观格局特征及土壤侵蚀评价
下一篇:土霉素、恩诺沙星、磺胺二甲嘧啶与铜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