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必要性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地质条件与瓦斯赋存的研究 | 第11页 |
1.2.2 瓦斯(天然气)的研究 | 第11-13页 |
1.3 依托工程及其重难点 | 第13-14页 |
1.3.1 工程概况 | 第13页 |
1.3.2 瓦斯分布情况 | 第13-14页 |
1.3.3 工程特点及其重难点 | 第14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2章 云顶山一号隧道工程地质特征 | 第16-20页 |
2.1 地形地貌 | 第16页 |
2.2 地质构造 | 第16页 |
2.3 地层岩性 | 第16-18页 |
2.4 工程水文地质 | 第1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第3章 瓦斯赋存研究 | 第20-37页 |
3.1 隧址区瓦斯的来源 | 第20-21页 |
3.2 瓦斯赋存的影响因素 | 第21-28页 |
3.2.1 储层特征 | 第21-23页 |
3.2.2 断层与瓦斯赋存的关系 | 第23-24页 |
3.2.3 褶皱构造与瓦斯赋存的关系 | 第24-25页 |
3.2.4 砂岩储集层与瓦斯赋存的关系 | 第25-26页 |
3.2.5 围岩特征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6 区域构造演化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 第27-28页 |
3.3 隧址区瓦斯赋存的特征 | 第28-35页 |
3.3.1 瓦斯微型气藏空间形态及其体积计算 | 第29-30页 |
3.3.2 隧道各地段瓦斯危险度预测 | 第30-32页 |
3.3.3 隧道瓦斯监测系统监测数据分析 | 第32-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瓦斯运移研究 | 第37-58页 |
4.1 瓦斯运移突出机理 | 第37-38页 |
4.2 瓦斯运移的气固耦合数值模拟 | 第38-44页 |
4.2.1 理论基础 | 第38-41页 |
4.2.2 数值模型概况 | 第41-44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44-57页 |
4.3.1 埋置深度与涌出量的关系 | 第44-48页 |
4.3.2 气体压力与涌出量的关系 | 第48-53页 |
4.3.3 结果汇总 | 第53-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瓦斯灾害防治措施 | 第58-68页 |
5.1 超前地质预报 | 第58-62页 |
5.1.1 钻孔与掌子面前方地质构造线及面的交切关系 | 第59-62页 |
5.1.2 钻孔布置 | 第62页 |
5.2 隧道瓦斯监测 | 第62-66页 |
5.2.1 瓦斯监测原则及灾害易发点 | 第63页 |
5.2.2 瓦斯人工检测 | 第63-64页 |
5.2.3 瓦斯安全监控系统 | 第64-66页 |
5.3 结构措施 | 第66页 |
5.4 施工通风 | 第66-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