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三、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 | 第13-1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二)分析框架 | 第14-15页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6-24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一)地方政府的概念 | 第16-17页 |
(二)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的概念 | 第17-18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一)产权理论 | 第18页 |
(二)土地产权 | 第18-19页 |
(三)公共选择理论 | 第19-21页 |
(四)委托-代理理论 | 第21-22页 |
(五)政府失灵理论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地方政府征地行为异化的表现 | 第24-31页 |
一、征地目的功利性强 | 第24-25页 |
(一)征地行为功利性的背景简析 | 第24-25页 |
(二)各种压力驱使征地行为的功利性 | 第25页 |
二、行政机关征地职能错位越位 | 第25-26页 |
(一)公共利益概念界定不清致使行政机关征地职能错位越位 | 第25-26页 |
(二)地方政府征地职能服务对象错位 | 第26页 |
三、征地程序不正当 | 第26-28页 |
(一)我国征地程序在实际操作中有名无实 | 第26-28页 |
(二)国外发达国家的征地程序 | 第28页 |
四、征地补偿不到位 | 第28-31页 |
(一)我国有关征地补偿的制度安排 | 第28-29页 |
(二)征地实际操作中地方政府征地补偿非科学性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征地过程中地方政府行为异化的原因分析 | 第31-43页 |
一、中央与地方不合理的财税制度以及土地财政的存在 | 第31-33页 |
二、地方政府的“经济人”特性 | 第33-37页 |
(一)地方政府的自利性 | 第33-35页 |
(二)政府职能部门的自利性 | 第35-36页 |
(三)政府组织中官员的自利性 | 第36-37页 |
三、地方政府征地行为监管机制的缺乏 | 第37-39页 |
(一)中央对地方政府监管的缺失 | 第37-38页 |
(二)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 | 第38-39页 |
(三)各级人大对地方政府监管的空缺 | 第39页 |
四、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和征地制度的缺陷 | 第39-43页 |
(一)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 | 第39-40页 |
(二)征地主体制度安排缺陷 | 第40页 |
(三)征地补偿水平低 | 第40-41页 |
(四)征地范围界定模糊不清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征地过程中地方政府行为异化的治理 | 第43-55页 |
一、合理协调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 | 第43-47页 |
(一)上下级政府间的利益协调 | 第43-44页 |
(二)政府的职能部门间的利益协调 | 第44-45页 |
(三)地方社会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 | 第45-47页 |
二、严格规范地方政府征地行为,加强监管力度 | 第47-49页 |
(一)加强地方政府征地行为的法治化和程序化建设 | 第47-48页 |
(二)改革我国现行的地方政府考核和选拔制度 | 第48-49页 |
三、从法律制度层面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 第49-53页 |
(一)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的界限 | 第49-51页 |
(二)改革我国现行土地产权制度 | 第51-53页 |
四、完善我国现行的垂直土地管理体制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