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电馈能式减振器结构设计及压电振子实验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馈能式减振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压电能量回收装置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固支简支梁振动与发电模型 | 第16-28页 |
2.1 压电效应与压电方程 | 第16-17页 |
2.1.1 压电效应 | 第16-17页 |
2.1.2 压电方程 | 第17页 |
2.2 压电振子 | 第17-20页 |
2.2.1 压电振子边界条件 | 第18页 |
2.2.2 压电振子激励方式 | 第18-20页 |
2.3 压电振子振动模型的建立 | 第20-27页 |
2.3.1 压电梁自由振动分析 | 第21-23页 |
2.3.2 压电梁有阻尼强迫振动 | 第23-26页 |
2.3.3 压电梁电学模型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压电固支简支梁发电特性仿真分析及优化分析 | 第28-40页 |
3.1 压电梁发电特性仿真分析 | 第28-35页 |
3.1.1 静态发电特性分析 | 第28-31页 |
3.1.2 模态分析 | 第31-32页 |
3.1.3 瞬态发电特性分析 | 第32-35页 |
3.2 压电梁尺寸参数优化分析 | 第35-39页 |
3.2.1 压电梁约束条件 | 第35页 |
3.2.2 压电梁优化分析方法 | 第35-37页 |
3.2.3 压电梁尺寸优化计算 | 第37-3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压电固支简支梁实验研究 | 第40-54页 |
4.1 压电梁制作及结构设计 | 第40-42页 |
4.1.1 压电梁制作工艺 | 第40-41页 |
4.1.2 压电梁结构设计 | 第41-42页 |
4.2 实验台架设计与安装 | 第42-47页 |
4.2.1 三相电机支撑架 | 第42-43页 |
4.2.2 凸轮机构台架 | 第43-47页 |
4.3 整流滤波电路 | 第47-48页 |
4.4 实验测试内容 | 第48页 |
4.5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8-53页 |
4.5.1 压电梁输出电压仿真结果与实验测试分析 | 第48-51页 |
4.5.2 两个压电梁串/并联输出电压变化规律 | 第51-52页 |
4.5.3 不同负载时压电梁输出功率变化规律 | 第52-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压电馈能式减振器结构设计及刚度阻尼分析 | 第54-68页 |
5.1 馈能式减振器结构设计 | 第54-55页 |
5.2 传动机构 | 第55-60页 |
5.2.1 齿轮齿条机构 | 第56-57页 |
5.2.2 万向传动轴 | 第57-60页 |
5.3 压电机构 | 第60-67页 |
5.3.1 压电机构等效刚度 | 第61-63页 |
5.3.2 压电机构等效阻尼 | 第63-65页 |
5.3.3 压电机构动力学仿真 | 第65-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A | 第72-75页 |
附录B | 第75-76页 |
附录C | 第76-77页 |
附录D | 第77-78页 |
附录E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