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13页 |
(一) 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缘起 | 第8-9页 |
(二) 合肥市在创新领域的阶段性特征表现 | 第9-11页 |
(三) 合肥推行创新驱动战略的现状 | 第11-13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三、主要研究思路 | 第15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五、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一、国外学者对城市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二、国内学者对城市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三、国内外城市创新能力指数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合肥等五大城市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1-35页 |
一、关于选取比较对象和数据来源的说明 | 第21页 |
二、合肥等五大城市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21-22页 |
三、合肥等五大创新城市核心指标比较分析 | 第22-35页 |
(一)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 | 第22-23页 |
(二) 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GDP 比重 | 第23-25页 |
(三) 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 | 第25-26页 |
(四) 全员劳动生产率 | 第26-27页 |
(五) 高新技术企业数 | 第27-28页 |
(六) 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 第28-29页 |
(七)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 第29-30页 |
(八) 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占地区GDP 比重 | 第30-32页 |
(九) 万元GDP能耗指标 | 第32-33页 |
(十) 科技公共财政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合肥等五大城市的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分析 | 第35-41页 |
一、专家打分法 | 第35-37页 |
(一) 基本原理 | 第35页 |
(二) 基本步骤 | 第35-37页 |
(三) 专家综合评价分析 | 第37页 |
二、变异系数法 | 第37-41页 |
(一) 基本步骤 | 第37-38页 |
(二) 计算结果 | 第38-39页 |
(三) 变异系数法综合评价分析 | 第39-41页 |
第五章 合肥等五大城市的城市创新能力指数分析 | 第41-46页 |
一、城市创新能力指数的编制方法 | 第41页 |
二、合肥等五大城市的城市创新能力指数编制 | 第41-45页 |
三、对合肥等五大城市的城市创新能力指数的分析结果 | 第45-46页 |
第六章 合肥市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结果 | 第46-49页 |
一、合肥是全国创新发展的引领城市之一 | 第46页 |
二、合肥市城市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 第46-47页 |
三、合肥市城市创新能力的亮点与不足 | 第47页 |
四、合肥市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前景 | 第47-49页 |
第七章 合肥市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及未来研究展望 | 第49-58页 |
一、合肥市未来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 第49-55页 |
(一) 综合使用顶层战略思维与竞合思维 | 第49页 |
(二) 借鉴其他先发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进经验 | 第49-50页 |
(三) 调整合肥市创新资源空间结构 | 第50-51页 |
(四) 充分发挥高校院所的知识溢出和区域引领带动作用 | 第51页 |
(五) 提升合肥创新平台园区的转化水平 | 第51-52页 |
(六) 挖掘与培育新兴行业中的领军企业、黑马企业与独角兽企业 | 第52页 |
(七) 持续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 第52-53页 |
(八)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业 | 第53-54页 |
(九) 大力发展技术交易服务业 | 第54页 |
(十) 积聚创新人才 | 第54-55页 |
二、合肥进一步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新理念新思路与新机遇新挑战 | 第55-56页 |
(一) 新理念与新思路 | 第55-56页 |
(二) 新机遇与新挑战 | 第56页 |
三、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56-58页 |
(一) 指标体系问题 | 第56-57页 |
(二) 数据采集问题 | 第57-58页 |
结束语: 紧紧抓住合肥超越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 第58-5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