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45页 |
1.1 超分子自组装 | 第17-25页 |
1.1.1 静电作用 | 第17-21页 |
1.1.2 主-客体作用 | 第21-25页 |
1.2 有序聚集体 | 第25-29页 |
1.2.1 凝胶 | 第25-27页 |
1.2.2 囊泡 | 第27-29页 |
1.3 聚集诱导发光(AIE) | 第29-35页 |
1.3.1 含有π共轭结构的AIE分子 | 第30-31页 |
1.3.2 金属纳米簇 | 第31-33页 |
1.3.3 AIE材料的应用 | 第33-35页 |
1.4 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5页 |
第二章 水溶性银纳米簇的自组装:超分子结构的形成和形貌演变研究 | 第45-65页 |
2.1 引言 | 第45-4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46页 |
2.2.2 Ag_6-NCs的合成 | 第46页 |
2.2.3 Ag_6-H-NCs的合成 | 第46页 |
2.2.4 实验方法和表征手段 | 第46-4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8页 |
2.3.1 Ag_6-NCs在不同溶剂中的自组装 | 第47-50页 |
2.3.2 Ag_6-H-NCs在不同溶剂中的聚集行为 | 第50-53页 |
2.3.3 自愈合Ag_6-H-NCs水凝胶的形成 | 第53-55页 |
2.3.4 荧光囊泡用于检测Fe~(3+)的应用研究 | 第55-58页 |
2.4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第三章 银纳米簇和聚乙烯亚胺共组装构筑的具有pH响应和聚集诱导发光现象的纳米囊泡 | 第65-83页 |
3.1 引言 | 第65-6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6-67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66页 |
3.2.2 样品配制 | 第66页 |
3.2.3 实验方法和表征手段 | 第66-6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6页 |
3.3.1 Ag_6-NCs/PEI相行为 | 第67-72页 |
3.3.2 超分子组装体的AIE性质 | 第72-74页 |
3.3.3 纳米囊泡的pH响应性 | 第74-75页 |
3.3.4 荧光囊泡对Al~(3+)的选择性检测 | 第75-76页 |
3.4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第四章 基于环糊精/Tyloxapol主客体作用构筑的荧光水凝胶及其多重响应性研究 | 第83-101页 |
4.1 引言 | 第83-8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4-85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84页 |
4.2.2 实验方法和表征方法 | 第84-8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5-96页 |
4.3.1 相行为 | 第85-86页 |
4.3.2 微观结构 | 第86-88页 |
4.3.3 荧光现象 | 第88-91页 |
4.3.4 XRD分析,~1HNMR,FT-IR光谱和流变性能 | 第91-95页 |
4.3.5 α-CD/Tyloxapol凝胶的多重响应性 | 第95-96页 |
4.4 结论 | 第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第五章 离子自组装方法构筑的巨型囊泡及其性质研究 | 第101-131页 |
引言 | 第101-102页 |
第一节 AO/C_(14)minBr构筑的巨型囊泡用于智能微型载体和微型反应器 | 第102-113页 |
5.1.1 实验部分 | 第102-104页 |
5.1.2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13页 |
5.1.3 本节小结 | 第113页 |
第二节 MO/C_(14)mimBr构筑的pH响应性类固体囊泡及其性质研究 | 第113-124页 |
5.2.1 实验部分 | 第113-114页 |
5.2.2 结果与讨论 | 第114-123页 |
5.2.3 本节小结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1页 |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31-133页 |
致谢 | 第133-13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135-137页 |
附录 | 第137-166页 |
附件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