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课题的背景 | 第10-17页 |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1.3 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17页 |
1.4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及方法 | 第17-18页 |
1.5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5.1 理论专著 | 第18页 |
1.5.2 文献综述 | 第18-22页 |
第二章 皮克斯动画角色符号的演变 | 第22-40页 |
2.1 皮克斯角色符号的阶段性演变 | 第22-28页 |
2.1.1 草创时期—卡通风格 | 第24-25页 |
2.1.2 发展时期—写实风格 | 第25-26页 |
2.1.3 全盛时期—多元风格 | 第26-28页 |
2.2 头部造型与比例的转变 | 第28-35页 |
2.2.1 角色“三庭”的变形 | 第28-30页 |
2.2.2 角色五官的比例 | 第30-33页 |
2.2.3 角色头部比例 | 第33-35页 |
2.3 面部表情特征的转变 | 第35-36页 |
2.4 造型与姿态的转变 | 第36-40页 |
2.4.1 动态线的运用 | 第36-37页 |
2.4.2 曲线与直线的对比结合 | 第37-40页 |
第三章 皮克斯动画角色造型的重构 | 第40-52页 |
3.1 从扁形到圆形的性格转换 | 第40-42页 |
3.2 日渐丰富的人格化与社会化的角色性格转变 | 第42-45页 |
3.3 从“传统经典角色”到“皮克斯角色”的重构 | 第45-52页 |
3.3.1 超人角色 | 第45-46页 |
3.3.2 女性角色 | 第46-48页 |
3.3.3 恐怖角色 | 第48-52页 |
第四章 影响皮克斯角色符号流变的因素 | 第52-82页 |
4.1 故事定位 | 第52-59页 |
4.1.1 原创性 | 第52-54页 |
4.1.2 情感性 | 第54-57页 |
4.1.3 时代性 | 第57-59页 |
4.2 技术发展对皮克斯角色符号的影响 | 第59-73页 |
4.2.1 皮克斯技术发展溯源 | 第59-60页 |
4.2.2 应用软件的兴起 | 第60-61页 |
4.2.3 皮克斯动画作品中的技术应用 | 第61-73页 |
4.3 时代与文化背景对皮克斯角色符号的影响 | 第73-77页 |
4.3.1 环境保护 | 第74-75页 |
4.3.2 牛仔文化与登月 | 第75页 |
4.3.3 对黄金时代的怀念 | 第75-76页 |
4.3.4 女性角色的独立 | 第76页 |
4.3.5 养老问题 | 第76-77页 |
4.4 相同技术背景条件下,不同导演对于角色设计的比对分析 | 第77-82页 |
4.4.1 约翰·拉斯特 | 第77-79页 |
4.4.2 彼得·道格特 | 第79页 |
4.4.3 布拉德·伯德 | 第79-80页 |
4.4.4 安德鲁·斯坦顿 | 第80-82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82-86页 |
5.1 传统与现代社会相融合,挖掘中国传统新元素 | 第83页 |
5.2 注重动画角色的原创性,敢于突破创作观念 | 第83页 |
5.3 定位更加广阔的受众 | 第83-84页 |
5.4 对动画的商业性与全球化策略的关注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附录 | 第88-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