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4页 |
一、魏晋佛教人物画形态 | 第10页 |
(一)“形态”的概念 | 第10页 |
(二)佛教绘画中的“形”与“态” | 第10页 |
二、本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一)关于佛教人物画的研究文献 | 第11页 |
(二)关于佛教艺术的研究文献 | 第11-12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12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魏晋佛教绘画概论 | 第14-21页 |
一、佛教绘画的起源 | 第14-15页 |
二、魏晋佛教绘画概述 | 第15-16页 |
(一)魏明帝、孙权与佛教绘画 | 第15页 |
(二)晋佛教绘画发展概况 | 第15-16页 |
三、形成佛教绘画人物形态特征的根源 | 第16-21页 |
(一)佛教人物画审美的独特性 | 第16-18页 |
(二)魏晋时期形成佛教绘画人物形态的时代与思想背景 | 第18-21页 |
第三章 魏晋佛教绘画人物形态的艺术表现 | 第21-35页 |
一、魏晋时期佛画家 | 第21-25页 |
(一)曹不兴---“佛画之祖” | 第21-22页 |
(二)“画圣”---卫协 | 第22页 |
(三)顾恺之维摩诘像 | 第22-23页 |
(四) 戴逵 | 第23页 |
(五) 张僧繇---张家样 | 第23-25页 |
二、佛教人物形态的艺术表现特征 | 第25-28页 |
(一)人物“传神”与人物姿势体态之间关系的艺术表现 | 第25-26页 |
(二)曲线美的佛像造型表现特点 | 第26页 |
(三)佛手在佛像人物形态中的表现特点---佛手的艺术之美 | 第26-27页 |
(四)佛像的姿势形态在佛像人物形态中的表现特点 | 第27-28页 |
三、魏晋佛教壁画人物形态表现 | 第28-35页 |
(一)壁画的艺术形象 | 第28-30页 |
(二) 壁画人物形态表现 | 第30-35页 |
第四章 由佛教绘画人物表现形态的表达与传神的关系引发的思索 | 第35-38页 |
一、佛教绘画传神性的原因 | 第35页 |
二、佛教绘画人物表现形态与传神的关系 | 第35-36页 |
(一)魏晋时期佛教人物画中的“形神兼顾”观 | 第35-36页 |
(二)魏晋佛画人物“形神兼顾”的艺术表现 | 第36页 |
三、魏晋佛教绘画在绘画史中的意义 | 第36-37页 |
四、魏晋佛教绘画对现当代绘画创作的借鉴性意义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