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政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9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一、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二、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一)国外对公务员激励的研究 | 第14-15页 |
(二)关于提升政府绩效管理的研究 | 第15-16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16-19页 |
一、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7页 |
二、创新点及不足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及概念 | 第19-25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第19-22页 |
一、懒政 | 第19-20页 |
二、治理 | 第20-21页 |
三、善治 | 第21-22页 |
第二节 懒政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一、路径依赖理论 | 第22-23页 |
二、绩效管理理论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懒政的类型、特征及危害 | 第25-31页 |
第一节 懒政的类型 | 第25-27页 |
一、缺乏责任心和公仆心的懒政 | 第25页 |
二、缺乏担当意识和开拓精神的懒政 | 第25-26页 |
三、工作能力不足的懒政 | 第26-27页 |
四、工作作风及工作方式简单的懒政 | 第27页 |
第二节 懒政的特征 | 第27-28页 |
一、懒政具有隐蔽性因而难以察觉 | 第27-28页 |
二、懒政具有顽固性致使治理难度大 | 第28页 |
三、懒政具有自利性使得懒政现象频发 | 第28页 |
第三节 懒政的危害 | 第28-31页 |
一、懒政削弱政府能力 | 第29页 |
二、懒政阻碍改革进程 | 第29-30页 |
三、懒政破坏政府、公务员形象和社会风气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懒政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1-39页 |
第一节 我国懒政治理的举措及取得的成果 | 第31-32页 |
一、各地推出懒政治理的政策法规 | 第31页 |
二、将懒政纳入监督问责范围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懒政治理中机制体制及治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 第32-39页 |
一、懒政治理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 第33-35页 |
二、懒政治理的方式方法有待优化 | 第35-39页 |
(一)运动式懒政治理使其不可持续 | 第35-36页 |
(二)同体监督导致慷政治理问责不力 | 第36-39页 |
第四章 我国懒政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9-43页 |
第一节 主观原因 | 第39-40页 |
一、传统“官本位”思想和中庸之道形成的认知误区 | 第39页 |
二、职业倦怠耗散了懒政治理的持续推进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客观原因 | 第40-43页 |
一、懒政治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弱化了治理的法理依据 | 第40页 |
二、政府权能配置失调增大了懒政治理的制度成本 | 第40-42页 |
三、单向度监督制约使懒政治理缺乏外在压力 | 第42-43页 |
第五章 深化懒政治理的对策 | 第43-53页 |
第一节 把人民政府的理念贯穿于懒政治理的全过程 | 第43-45页 |
一、树立服务型政府的价值理念以破除懒政的思维惯性 | 第43-44页 |
二、以常态化的治理理念使懒政治理具有可持续性 | 第44-45页 |
第二节 以权力清单制度为懒政治理提供制度支撑 | 第45-46页 |
一、厘清政府职能以消除懒政存在的弹性空间 | 第45-46页 |
二、界定权力边界以破除推诿扯皮的懒政现象 | 第46页 |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监督体系加大对懒政的问责 | 第46-49页 |
一、完善效能督查工作以及时纠正懒政行为 | 第46-47页 |
二、细化政府绩效管理监督懒政行为 | 第47-48页 |
三、构建多主体对懒政的监督问责机制 | 第48-49页 |
第四节 以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公务员勤政 | 第49-51页 |
一、以合理的薪酬为公务员勤政提供保障 | 第49-50页 |
二、构建勤政者上懒政者下的职务晋升机制 | 第50页 |
三、探索“试错”机制鼓励公务员务实创新 | 第50-51页 |
第五节 以公务员职业责任和荣誉感自觉抵制懒政 | 第51-53页 |
一、公务员要切实体认全社会对其公共责任的伦理期待 | 第51页 |
二、增强公务员的职业认同感和为公众服务的荣誉感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个人简历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