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6-36页 |
1.1 研究的缘起和背景 | 第16-17页 |
1.1.1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需要全国性的山地城镇建设理论做支撑 | 第16页 |
1.1.2 西南地区对全国性山地城市研究的指导性和典型性 | 第16-17页 |
1.1.3 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是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 第17页 |
1.2 基本概念的解读 | 第17-24页 |
1.2.1 西南地区概念的界定 | 第17-19页 |
1.2.2 山地及山地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 第19-22页 |
1.2.3 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 | 第22-24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4-31页 |
1.3.1 国内外关于西南地区城市发展研究综述 | 第24-26页 |
1.3.2 国内外关于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 第26-31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1-32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31-32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32页 |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 第32-36页 |
1.5.1 研究方法——山地人居环境科学思想指导下的综合研究 | 第32-33页 |
1.5.2 论文组织框架 | 第33-34页 |
1.5.3 论文内容安排 | 第34-36页 |
2 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的整体概述 | 第36-48页 |
2.1 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的地理特征 | 第36-42页 |
2.1.1 西南地区的地理概况 | 第36-37页 |
2.1.2 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的类型 | 第37-39页 |
2.1.3 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的分布 | 第39-41页 |
2.1.4 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的水文概况 | 第41-42页 |
2.2 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的人文特征 | 第42-47页 |
2.2.1 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的历史文化概况 | 第42-43页 |
2.2.2 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的经济发展概况 | 第43-46页 |
2.2.3 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的交通发展状况 | 第46-4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3 古代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 | 第48-84页 |
3.1 古代西南地区山地城市发展背景 | 第48-52页 |
3.1.1 城市营建的学术渊源 | 第48-50页 |
3.1.2 城市营建的实践 | 第50-52页 |
3.2 古代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 | 第52-68页 |
3.2.1 上古时期坡地聚居的形态 | 第52-54页 |
3.2.2 秦汉时期山地城市的空间形态 | 第54-57页 |
3.2.3 唐宋时期山地城市的空间形态 | 第57-62页 |
3.2.4 元明清时期山地城市的空间形态 | 第62-68页 |
3.3 古代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因子 | 第68-76页 |
3.3.1 自然地理的原生性影响 | 第68-73页 |
3.3.2 政治军事的主导性影响 | 第73-74页 |
3.3.3 宗教信仰的异化性影响 | 第74-75页 |
3.3.4 社会经济的具象性影响 | 第75-76页 |
3.4 古代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特征与动力机制 | 第76-82页 |
3.4.1 古代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 第76-79页 |
3.4.2 古代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的空间形态构成 | 第79页 |
3.4.3 古代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动力机制 | 第79-8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4 近代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 | 第84-114页 |
4.1 近代西南地区山地城市发展背景 | 第84-87页 |
4.1.1 半殖民半封建时期城市开埠 | 第84页 |
4.1.2 近代中国城市的工业化先声 | 第84-85页 |
4.1.3 动荡战争带来的城市衰落 | 第85-87页 |
4.2 近代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的空间形态 | 第87-97页 |
4.2.1 《中英烟台条约》至抗战前期 | 第87-93页 |
4.2.2 抗战时期至解放战争 | 第93-97页 |
4.3 近代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因子 | 第97-104页 |
4.3.1 政治军事的主导性影响 | 第97-98页 |
4.3.2 经济社会的重构性影响 | 第98-99页 |
4.3.3 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影响 | 第99-104页 |
4.4 近代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的空间形态特征与动力机制 | 第104-113页 |
4.4.1 近代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 第104-111页 |
4.4.2 近代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的空间形态构成 | 第111页 |
4.4.3 近代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动力机制 | 第111-11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5 现代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 | 第114-148页 |
5.1 现代西南地区山地城市发展背景 | 第114-117页 |
5.1.1 计划经济与城乡二元化 | 第114-115页 |
5.1.2 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 | 第115-117页 |
5.2 现代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 | 第117-128页 |
5.2.1 计划经济与三线建设时期的山地城市空间形态 | 第117-120页 |
5.2.2 改革开放初期的山地城市空间形态 | 第120-123页 |
5.2.3 新世纪时期的山地城市空间形态 | 第123-128页 |
5.3 现代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因子 | 第128-139页 |
5.3.1 政治影响 | 第128-131页 |
5.3.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第131-133页 |
5.3.3 交通影响 | 第133-134页 |
5.3.4 城市经济与城镇化 | 第134-137页 |
5.3.5 城市规划与生态的影响 | 第137-139页 |
5.4 现代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特征与动力机制 | 第139-147页 |
5.4.1 现代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 第139-145页 |
5.4.2 现代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的空间形态构成 | 第145-146页 |
5.4.3 现代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动力机制 | 第146-14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47-148页 |
6 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总体认知 | 第148-178页 |
6.1 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的空间形态的演化 | 第148-161页 |
6.1.1 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空间要素的变化 | 第148-151页 |
6.1.2 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 第151-161页 |
6.2 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空形态影响因子力的演化 | 第161-171页 |
6.2.1 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因子 | 第161-168页 |
6.2.2 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动力机制 | 第168-171页 |
6.3 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空间的困境与启示 | 第171-176页 |
6.3.1 从动力机制的变化看现代西南山地城市空间的困境 | 第171-172页 |
6.3.2 从山地城市传统空间看其历史价值 | 第172-175页 |
6.3.3 历史演进对西南地区山地城市建设的启示 | 第175-17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76-178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78-180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78-179页 |
7.2 创新点 | 第179页 |
7.3 研究不足 | 第179-180页 |
致谢 | 第180-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88页 |
附录 | 第188-192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88-189页 |
B. 调查报告 | 第18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