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天气学论文--热带气象论文

我国沿海台风大风及其风工程参数特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5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页
    1.2 台风大风研究进展第13-19页
        1.2.1 台风大风的特征及定义第13-14页
        1.2.2 沿海台风大风气候分布特征第14页
        1.2.3 台风大风的影响因子第14-19页
            1.2.3.1 台风边界层结构第14-16页
            1.2.3.2 下垫面第16-18页
            1.2.3.3 大气环境场第18-19页
    1.3 台风风工程研究进展第19-22页
        1.3.1 台风大风工程致灾特性第19-20页
        1.3.2 台风大风影响评估第20-22页
            1.3.2.1 观测预估第20-21页
            1.3.2.2 风场模型模拟评估第21-22页
            1.3.2.3 全路径模型模拟评估第22页
    1.4 论文研究内容第22-25页
        1.4.1 存在的问题第22-23页
        1.4.2 论文框架第23-25页
第二章 资料模式与方法简介第25-31页
    2.1 引言第25页
    2.2 资料说明第25-27页
        2.2.1 最佳路径集资料第25-26页
        2.2.2 再分析资料第26页
        2.2.3 梯度塔观测资料第26-27页
    2.3 WRF模式简介第27-28页
    2.4 周期图法第28页
    2.5 风观测数据质控方法第28-31页
第三章 我国沿海台风极端风速分布特征及其重现期估算第31-43页
    3.1 引言第31-32页
    3.2 资料和方法第32-33页
        3.2.1 资料第32页
        3.2.2 泊松-耿贝尔分联合极值风速计算方法第32-33页
    3.3 台风最大风速半径分布特征第33-34页
    3.4 台风影响下的最大风速估算第34-37页
        3.4.1 历史最大风速第34-35页
        3.4.2 重现期风速第35-37页
    3.5 最危险袭击路径第37-39页
    3.6 台风大风潜在破坏力第39-41页
    3.7 小结第41-43页
第四章 我国沿海复杂地形下台风大风变化特征第43-59页
    4.1 引言第43页
    4.2 资料与方法第43-44页
    4.3 台湾岛和海南岛附近区域台风活动特征第44-47页
    4.4 台风外围风场特征第47-51页
        4.4.1 涡度场与风场第47-49页
        4.4.2 大风出现百分率第49-51页
    4.5 台风内核风场特征第51-56页
        4.5.1 最大风速半径第51-53页
        4.5.2 34 节风圈半径第53-55页
        4.5.3 非对称因子第55-56页
    4.6 小结第56-59页
第五章 台风彩虹(2015)登陆期间近地层工程风特性的观测分析第59-75页
    5.1 引言第59页
    5.2 资料与方法第59-61页
        5.2.1 观测环境与仪器第59-60页
        5.2.2 观测资料质量控制及处理第60-61页
    5.3 台风彩虹概况第61-62页
    5.4 台风登陆过程中的近地层风特性第62-72页
        5.4.1 风向风速的时间变化第62-64页
        5.4.2 平均垂直速度与风攻角第64-65页
        5.4.3 垂直风速廓线第65-66页
        5.4.4 阵风系数第66-68页
        5.4.5 湍流强度第68-70页
        5.4.6 风功率谱第70-72页
    5.5 小结第72-75页
第六章 台风彩虹(2015)风工程参数特性的模拟研究第75-87页
    6.1 引言第75页
    6.2 模式配置与验证第75-78页
        6.2.1 模式配置第75-76页
        6.2.2 模拟结果验证第76-78页
    6.3 风工程参数特性第78-84页
        6.3.1 过程10m最大风速水平分布第78-79页
        6.3.2 台风大风频次第79-80页
        6.3.3 风攻角第80-81页
        6.3.4 水平风速(风向)切变第81-82页
        6.3.5 风速(风向)时间变化第82-83页
        6.3.6 风暴螺旋度第83-84页
    6.4 小结第84-87页
第七章 地形影响风工程参数特性的数值试验第87-95页
    7.1 引言第87页
    7.2 试验设计第87-88页
    7.3 试验结果的风特性对比第88-93页
        7.3.1 过程10m最大风速水平分布第88-90页
        7.3.2 台风大风频次第90-91页
        7.3.3 风攻角第91-93页
    7.4 小结第93-95页
第八章 台风彩虹(2015)大风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第95-113页
    8.1 引言第95页
    8.2 天气背景简介第95-97页
    8.3 大风范围演变特征及成因第97-102页
        8.3.1 大风范围演变特征第97-98页
        8.3.2 台风大风范围变化的成因第98-102页
    8.4 台风大风非对称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第102-109页
        8.4.1 台风大风非对称分布特征第102-104页
        8.4.2 台风大风非对称分布的影响因子第104-109页
            8.4.2.1 台风移动与垂直切变第104-107页
            8.4.2.2 涡旋罗斯贝波的传播第107-109页
    8.5 台风眼壁内大风非均匀分布特征及成因第109-111页
        8.5.1 台风眼壁大风非均匀分布特征第109-110页
        8.5.2 台风眼壁大风非均匀分布的成因第110-111页
    8.6 小结与讨论第111-113页
第九章 总结与讨论第113-117页
    9.1 全文总结第113-116页
    9.2 论文创新点及存在的问题第116-117页
        9.2.1 论文创新点第116页
        9.2.2 存在的问题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37页
致谢第137-139页
个人简历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流星雷达的中间层—低热层天气与气候现象的研究
下一篇:大别山超高压带和宿松杂岩带变质花岗岩和变基性岩的年代学和岩石成因:对大别山新元古代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以及三叠纪俯冲和折返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