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40页 |
1.1 臭氧概述 | 第14-16页 |
1.2 臭氧的形成转化机制与其化学前体物 | 第16-21页 |
1.2.1 臭氧的形成机理简述 | 第16-18页 |
1.2.2 臭氧与其前体物的关系及臭氧敏感性 | 第18-20页 |
1.2.3 我国臭氧及其前体物的观测与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 气溶胶与颗粒物污染概述 | 第21-23页 |
1.4 二次无机气溶胶 | 第23-27页 |
1.4.1 主要二次无机气溶胶 | 第23-25页 |
1.4.2 硫酸盐形成主要路径 | 第25-26页 |
1.4.3 硝酸盐形成主要路径 | 第26-27页 |
1.5 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40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 第40-56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40-43页 |
2.1.1 臭氧、气溶胶及其前体物廓线的研究区域 | 第40-41页 |
2.1.2 气溶胶水溶性离子组成、酸度的研究区域 | 第41-43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43-52页 |
2.2.1 臭氧、气溶胶及其前体物廓线的研究方法 | 第43-47页 |
2.2.2 关于大气气溶胶酸度的研究方法 | 第47-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第3章 臭氧、气溶胶及其前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56-70页 |
3.1 臭氧和PM_(2.5)浓度的时间变化 | 第56-59页 |
3.2 臭氧,气溶胶消光系数及其前体物的廓线研究 | 第59-62页 |
3.2.1 转换期臭氧和气溶胶消光系数的廓线 | 第59-60页 |
3.2.2 颗粒物污染条件下臭氧和气溶胶消光系数的廓线 | 第60-62页 |
3.2.3 清洁期臭氧和气溶胶消光系数的廓线 | 第62页 |
3.3 臭氧,气溶胶及其前体物的日变化特征 | 第62-66页 |
3.3.1 边界层臭氧在灰霾、清洁条件下的日变化特征 | 第63-65页 |
3.3.2 颗粒物在灰霾、清洁条件下的日变化特征 | 第65页 |
3.3.3 前体物NO_2和HCHO在灰霾、清洁条件下的日变化特征 | 第65-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第4章 上层大气中臭氧的形成过程与机制研究 | 第70-84页 |
4.1 由气象集群分类的臭氧浓度 | 第70-75页 |
4.2 臭氧形成机制的敏感性分析 | 第75-81页 |
4.2.1 边界大气层内柱状O_3形成机制的敏感性分析 | 第75-78页 |
4.2.2 不同高度层中O_3形成机制的敏感性分析 | 第78-79页 |
4.2.3 前体物HCHO和NO_2浓度变化对O_3浓度的影响 | 第79-8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第5章 气溶胶水溶性离子的组成研究 | 第84-98页 |
5.1 PM_(2.5)、气态污染物和SNA的环境浓度 | 第84-88页 |
5.2 PM_(2.5)的水溶性离子组成与天气条件 | 第88-93页 |
5.2.1 PM_(2.5)的水溶性离子组成分析 | 第88-91页 |
5.2.2 PM_(2.5)中SNA离子组成与天气条件的关系 | 第91-92页 |
5.2.3 PM_(2.5)中NO_3~-/SO_4~(2-)比值分析 | 第92-9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第6章 主要二次无机气溶胶的形成过程研究 | 第98-120页 |
6.1 灰霾期间主要二次无机气溶胶生成路径探究 | 第98-103页 |
6.1.1 二次无机气溶胶的生成路径解析 | 第98-101页 |
6.1.2 利用模型验证非均相反应对二次无机气溶胶生成贡献 | 第101-103页 |
6.2 利用气溶胶酸度探究硫酸盐、硝酸盐气溶胶的主要非均相反应形成路径 | 第103-112页 |
6.2.1 气溶胶酸度计算 | 第103-107页 |
6.2.2 气溶胶酸度结果分析 | 第107-108页 |
6.2.3 硫酸盐、硝酸盐二次生成的主要非均相反应路径分析 | 第108-112页 |
6.3 气溶胶酸度的敏感性分析 | 第112-11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0页 |
第7章 关于臭氧与颗粒物互相作用的讨论 | 第120-130页 |
7.1 地表O_3与PM_(2.5)的观测结果 | 第120-121页 |
7.2 灰霾、非灰霾期间O_3的浓度变化 | 第121-123页 |
7.3 O_3与颗粒物互相作用的讨论 | 第123-124页 |
7.4 上层大气中一次消光系数抬升事件 | 第124-127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0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0-134页 |
8.1 结论 | 第130-133页 |
8.2 问题与展望 | 第133-13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134-136页 |
致谢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