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 研究成果 | 第12-13页 |
1.5 章节安排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基础知识 | 第15-27页 |
2.1 群 | 第15页 |
2.1.1 群的概念 | 第15页 |
2.1.2 有限群和无线群 | 第15页 |
2.1.3 循环群的概念 | 第15页 |
2.2 双线性对 | 第15-16页 |
2.3 椭圆曲线 | 第16页 |
2.3.1 实数上的椭圆曲线 | 第16页 |
2.3.2 模素数的椭圆曲线 | 第16页 |
2.4 五个数学难题 | 第16-17页 |
2.5 密码学基础 | 第17-21页 |
2.5.1 密码学的发展 | 第17-19页 |
2.5.2 密码体制的分类 | 第19-21页 |
2.6 公钥加密 | 第21-22页 |
2.6.1 RSA密码体制 | 第21页 |
2.6.2 ElGamal密码体制 | 第21-22页 |
2.6.3 基于椭圆曲线的加密体制(ECC) | 第22页 |
2.7 数字签名方案 | 第22-23页 |
2.7.1 RSA签名体制 | 第22页 |
2.7.2 ElGamal签名体制 | 第22-23页 |
2.7.3 基于椭圆曲线的数字签名体制 | 第23页 |
2.8 Hash函数 | 第23-24页 |
2.8.1 Hash函数的性质 | 第24页 |
2.8.2 Hash安全性 | 第24页 |
2.9 密钥交换协议 | 第24-27页 |
2.9.1 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协议 | 第25页 |
2.9.2 改进的密钥交换协议 | 第25-26页 |
2.9.3 基于椭圆曲线的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协议 | 第26页 |
2.9.4 一个实际协议:安全套接层SSL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一个适用于移动设备的双方身份认证与密钥共识协议 | 第27-33页 |
3.1 改进的协议 | 第27-29页 |
3.1.1 初始化阶段 | 第27页 |
3.1.2 用户注册阶段 | 第27页 |
3.1.3 用户间认证与密钥共识阶段 | 第27-29页 |
3.2 协议的性能分析 | 第29页 |
3.3 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 第29-31页 |
3.3.1 抵抗假冒攻击 | 第29页 |
3.3.2 抵抗修改攻击 | 第29-30页 |
3.3.3 抵抗中间人攻击 | 第30页 |
3.3.4 抵抗重放攻击 | 第30-31页 |
3.3.5 抵抗临时密钥泄露攻击 | 第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四章 用户与服务器达成密钥的身份认证与密钥共识协议 | 第33-41页 |
4.1 Odelu-Das's协议回顾 | 第33-36页 |
4.1.1 初始化阶段 | 第33页 |
4.1.2 注册阶段 | 第33-34页 |
4.1.3 认证和密钥共识阶段 | 第34-35页 |
4.1.4 Odelu-Das's协议的一个缺点 | 第35-36页 |
4.2 改进的协议 | 第36-38页 |
4.2.1 初始化阶段 | 第36页 |
4.2.2 注册阶段 | 第36-37页 |
4.2.3 认证和密钥共识阶段 | 第37-38页 |
4.3 改进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 第38-40页 |
4.3.1 抵抗修改攻击 | 第38-39页 |
4.3.2 抵抗假冒用户攻击 | 第39页 |
4.3.3 抵抗假冒服务器攻击 | 第39页 |
4.3.4 抵抗临时密钥泄露攻击 | 第39-40页 |
4.3.5 抵抗线性结构攻击 | 第40页 |
4.4 改进协议的性能分析 | 第4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适用于WSN的身份认证与密钥共识协议 | 第41-55页 |
5.1 原协议回顾 | 第41-44页 |
5.1.1 初始化阶段 | 第41页 |
5.1.2 注册阶段 | 第41-42页 |
5.1.3 登录阶段 | 第42-43页 |
5.1.4 认证阶段 | 第43-44页 |
5.2 原协议存在的问题 | 第44-46页 |
5.2.1 假冒传感器攻击 | 第44-45页 |
5.2.2 假冒用户攻击 | 第45-46页 |
5.2.3 中间人攻击 | 第46页 |
5.3 改进的协议 | 第46-50页 |
5.3.1 初始化阶段 | 第46-47页 |
5.3.2 注册阶段 | 第47-48页 |
5.3.3 登录阶段 | 第48页 |
5.3.4 认证阶段 | 第48-50页 |
5.4 协议的改进点 | 第50页 |
5.5 改进协议的正确性分析 | 第50-51页 |
5.6 改进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 第51-53页 |
5.6.1 抵抗假冒传感器攻击 | 第51页 |
5.6.2 抵抗假冒用户攻击 | 第51-52页 |
5.6.3 抵抗临时密钥泄露攻击 | 第52页 |
5.6.4 抵抗重放攻击 | 第52页 |
5.6.5 抵抗离线口令猜测攻击 | 第52-53页 |
5.7 改进协议的性能分析 | 第53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总结 | 第55页 |
6.2 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论文发表与参加科研情况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