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3-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引言第8-18页
    一、选题背景第8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5页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15页
    四、研究方法第15-16页
    五、研究重点和难点第16-18页
第一章 “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理念概述第18-28页
    1.1 相关概念的概述第18-21页
        1.1.1 “互联网+”的内涵第18-19页
        1.1.2 “互联网+”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第19-20页
        1.1.3 “互联网+”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征第20-21页
    1.2 “互联网+”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依据第21-24页
        1.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爱国主义的阐述第21-22页
        1.2.2 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观第22-23页
        1.2.3 新时代的网络安全观第23-24页
    1.3 “互联网+”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依据第24-28页
        1.3.1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第24-26页
        1.3.2 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要求第26-28页
第二章 “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第28-38页
    2.1 “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机遇第28-32页
        2.1.1 “互联网+”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新方法第28-30页
        2.1.2 “互联网+”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新平台第30-31页
        2.1.3 “互联网+”为大学生主体性发挥提供新渠道第31-32页
    2.2 “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第32-38页
        2.2.1 “互联网+”思维冲击着爱国主义教育模式第32-33页
        2.2.2 “互联网+”传播挑战着爱国主义教学方式第33-34页
        2.2.3 “互联网+”内容消解着大学生的爱国热情第34-38页
第三章 “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第38-52页
    3.1 把握“互联网+”特点,开拓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局面第38-42页
        3.1.1 把握创新驱动特点,实现教育方式多样化第38-39页
        3.1.2 把握开放共享特点,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第39-40页
        3.1.3 把握人机互动特点,引导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第40-41页
        3.1.4 把握跨界融合特点,提升全员育人功能第41-42页
    3.2 掌握“互联网+”技术,开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渠道第42-48页
        3.2.1 强化“智慧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第42-43页
        3.2.2 打造一支数字型教师队伍第43-45页
        3.2.3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第45页
        3.2.4 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第45-46页
        3.2.5 加强网络监督管理第46-48页
    3.3 顺应“互联网+”融合性,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作用第48-52页
        3.3.1 开发大学生互联网思维,培育自主性主体第48页
        3.3.2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互动,培育互动性主体第48-49页
        3.3.3 鼓励大学生的网络实践,培育创造性主体第49-50页
        3.3.4 关注大学生的网络安全,培育自律性主体第50-52页
结语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56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56-58页
附录第58-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武汉音乐学院本科笛子专业教材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政治意识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