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丹参EIL类转录因子EIN3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一、文献综述第9-19页
    1.1 、丹参综述第9页
    1.2 、丹参药用活性成分第9-15页
        1.2.1 、丹参酮概述第10-11页
        1.2.2 、丹参酮合成途径第11-14页
        1.2.3 、丹酚酸概述第14页
        1.2.4 、丹酚酸合成途径第14-15页
    1.3 、乙烯利对丹参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第15-16页
    1.4 、丹参发根技术第16页
    1.5 、乙烯信号通路第16页
    1.6 、植物转录因子调控策略第16-17页
    1.7 、EIN3转录因子第17页
    1.8 、课题研究意义第17-19页
二、材料与方法第19-45页
    2.1 、实验材料第19-23页
        2.1.1 、植物材料第19页
        2.1.2 、质粒和菌株第19页
        2.1.3 、仪器设备第19-20页
        2.1.4 、试剂及药品第20-21页
        2.1.5 、常用溶液及试剂第21-23页
        2.1.6 、乙烯利诱导子的配制第23页
    2.2 、实验方法第23-45页
        2.2.1 、丹参无菌苗的快速扩繁第23页
        2.2.2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3页
        2.2.3 、组织表达谱分析第23-24页
        2.2.4 、诱导表达谱分析第24页
        2.2.5 、乙烯利处理后的次级代谢产物的含量分析第24页
        2.2.6 、丹参EIN3基因的克隆第24-26页
        2.2.7 、亚细胞定位载体的构建第26-29页
        2.2.8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第29-30页
        2.2.9 、发根农杆菌C58C1介导的丹参外植体发根第30-31页
        2.2.10 、根癌农杆菌EHA105介导的丹参外植体再生植株第31-32页
        2.2.11 、转基因毛状根阳性鉴定第32-33页
        2.2.12 、转基因阳性毛状根qRT-PCR分析第33-35页
        2.2.13 、丹参转基因毛状根的丹参酮和丹酚酸含量的测定第35-37页
        2.2.14 、SmEIN3目的基因遗传转化模式植物拟南芥第37-38页
        2.2.15 、酵母单杂交第38-41页
        2.2.16 、Dual-luciferase第41-42页
            2.2.16.1 、实验原理第41-42页
        2.2.17 、原核诱导蛋白表达第42-43页
        2.2.18 、酵母双杂第43-45页
三、结果与讨论第45-72页
    3.1 、目的基因SmEIN3的克隆第45-46页
    3.2 、SmEIN3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6-50页
        3.2.1 、SmEIN3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分析第46页
        3.2.2 、SmEIN3三级结构预测第46-47页
        3.2.3 、SmEIN3蛋白的亚细胞定位预测第47页
        3.2.4 、SmEIN3蛋白与同源蛋白多重序列比对第47-48页
        3.2.5 、启动子元件分析第48-50页
    3.3 、SmEIN3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第50-53页
        3.3.1 、丹参各组织RNA提取第50页
        3.3.2 、SmEIN3基因的组织表达谱第50-51页
        3.3.3 、SmEIN3基因的诱导表达谱第51-52页
        3.3.4 、SmEIN3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第52-53页
    3.4 、SmEIN3转基因毛状根的功能鉴定第53-62页
        3.4.1 、过表达载体和亚细胞定位载体pHB-SmEIN3-YFP的构建第53-54页
        3.4.2 、质粒转化C58C1、GV3101、EHA105农杆菌第54-55页
        3.4.3 、目的基因SmEIN3的农杆菌遗传转化丹参外植体第55-56页
        3.4.4 、转基因毛状根的阳性鉴定第56-58页
        3.4.5 、转基因毛状根的qRT-PCR分析第58-62页
    3.5 、转基因毛状根中提取和测定丹参酮的含量第62-63页
        3.5.1 、转基因毛状根中CT、DT、TI、TIIA、TT的含量第62-63页
    3.6 、转基因毛状根中提取和测定丹酚酸的含量第63-64页
        3.6.1 、转基因毛状根中CA、RA、SAB、SAA、TSA的含量第63-64页
    3.7 、SmEIN3转录因子的调控关系第64-69页
        3.7.1 、酵母单杂原理第64页
        3.7.2 、酵母单杂载体的构建第64-65页
        3.7.3 、酵母单杂结果第65页
        3.7.4 、Dual-luciferase第65-68页
        3.7.5 、原核表达第68-69页
    3.8 、SmEIN3蛋白与其他蛋白的互作关系第69-71页
        3.8.1 、酵母双杂交原理第69页
        3.8.2 、酵母双杂交载体构建第69-70页
        3.8.3 、酵母双杂交结果第70页
        3.8.4 、信号调控网络模式图第70-71页
    3.9 、目的基因SmEIN3遗传转化模式植物拟南芥第71-72页
        3.9.1 、目的基因SmEIN3遗传转化模式植物拟南芥第71-72页
四、总结与展望第72-74页
    4.1 、总结第72-73页
    4.2 、展望第73-74页
五、参考文献第74-78页
六、致谢第78-79页
七、附件第79-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米苗期干旱复水过程中叶片膜脂响应与干旱适应能力的关系
下一篇:唇形科三种药用植物叶绿体全基因组及科内的比较与进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