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2.1 热敏感点辨识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热误差建模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3 主轴热特性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主要内容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电主轴结构及热源分析 | 第13-25页 |
2.1 电主轴的结构特点 | 第13-15页 |
2.1.1 电主轴试验平台简介 | 第13-14页 |
2.1.2 热源分析 | 第14-15页 |
2.2 电机热载荷的计算 | 第15-17页 |
2.2.1 机械损耗 | 第15页 |
2.2.2 铜损 | 第15-16页 |
2.2.3 铁损 | 第16-17页 |
2.3 轴承热载荷的计算 | 第17-20页 |
2.3.1 滚动轴承摩擦力矩的产生机理 | 第17-19页 |
2.3.2 轴承内部发热计算 | 第19-20页 |
2.4 电主轴热交换方式 | 第20-24页 |
2.4.1 表面换热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4.2 轴承外圈、电机定子与冷却水间的对流换热 | 第22-23页 |
2.4.3 定、转子间气隙的换热 | 第23页 |
2.4.4 电主轴与周围空气的传热 | 第23-24页 |
2.4.5 主轴头部等的运动表面与周围空气之间的传热 | 第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电主轴系统热特性有限元分析 | 第25-36页 |
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5-26页 |
3.1.1 模型的建立 | 第25-26页 |
3.1.2 材料参数的设置 | 第26页 |
3.2 热载荷与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26-30页 |
3.2.1 电主轴的热载荷的计算 | 第26-27页 |
3.2.2 轴承发热的实际计算与结果分析 | 第27-30页 |
3.2.3 换热系数的计算 | 第30页 |
3.3 热稳态分析 | 第30-32页 |
3.4 热瞬态分析 | 第32-33页 |
3.5 热误差分析 | 第33-35页 |
3.5.1 主轴的热变形机理 | 第33页 |
3.5.2 热变形分析结果 | 第33-3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电主轴系统温度与热误差检测 | 第36-42页 |
4.1 主轴试验平台 | 第36-37页 |
4.2 测点的选取 | 第37-39页 |
4.2.1. 温度传感器布置 | 第37-38页 |
4.2.2 热误差传感器测点的选取 | 第38-39页 |
4.3 温度与热误差检测硬件系统 | 第39-40页 |
4.3.1 温度检测系统 | 第40页 |
4.3.2 热误差检测系统 | 第40页 |
4.4 温度与热误差检测软件系统 | 第40-4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电主轴热误差建模 | 第42-58页 |
5.1 数据前期处理 | 第42-48页 |
5.1.1 试验数据转换 | 第42-43页 |
5.1.2 小波降噪处理 | 第43-45页 |
5.1.3 温度分析 | 第45-46页 |
5.1.4 热误差分析 | 第46-48页 |
5.2 建模方法 | 第48-50页 |
5.2.1 线性回归方法 | 第48-49页 |
5.2.2 BP 神经网络 | 第49页 |
5.2.3 RBF 神经网络 | 第49-50页 |
5.3 热误差建模 | 第50-56页 |
5.3.1 变量的选取 | 第50-51页 |
5.3.2 线性回归方法建模 | 第51-52页 |
5.3.3 BP 神经网络建模 | 第52-55页 |
5.3.4 RBF 网络设计与数据处理 | 第55-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结论 | 第58-59页 |
6.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