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几种蛋白质分子功能的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1.1 生物信息学概述第12-13页
    1.2 计算机模拟概述第13-16页
    1.3 蛋白质结构第16-17页
    1.4 本论文的内容第17-19页
第二章 理论和计算方法第19-43页
    2.1 分子对接第19-21页
        2.1.1 分子对接原理第19-20页
        2.1.2 分子对接方法的种类第20-21页
    2.2 分子力场第21-25页
        2.2.1 Born-Oppenheimer 近似第21-23页
        2.2.2 力场的组成和参数化第23页
        2.2.3 能量表示第23-24页
        2.2.4 立场模型第24-25页
    2.3 分子力学第25-29页
        2.3.1 优化概念第26-27页
        2.3.2 优化算法第27-28页
        2.3.3 优化是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第28-29页
    2.4 分子动力学第29-39页
        2.4.1 分子动力学基础原理第29-30页
        2.4.2 积分算法第30-32页
        2.4.3 长程相互作用第32-33页
        2.4.4 边界条件第33-34页
        2.4.5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系综分类第34-38页
        2.4.6 等温等压分子动力学模拟第38-39页
    2.5 本质动力学分析第39-40页
    2.6 提高效率的方法第40-41页
    2.7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注意事项第41-43页
第三章 分子动力学研究 FTZ-F1 区域位置变化对人类 LRH-1 蛋白活性的影响第43-71页
    3.1 引言第43-45页
    3.2 理论方法第45-48页
        3.2.1 初始结构模型第45页
        3.2.2 分子动力学模拟第45-46页
        3.2.3 整体结构分析第46页
        3.2.4 本质动力学分析第46-47页
        3.2.5 静电势分析第47-48页
        3.2.6 蛋白质的轨迹分析第4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8-69页
        3.3.1 整体结构性质第48-50页
        3.3.2 三种hLRH-1 形式的 DNA 结构第50-51页
        3.3.3 大沟与小沟宽度第51-52页
        3.3.4 DNA 螺旋参数第52-56页
        3.3.5 hLRH-1 与DNA 之间的相互作用第56-59页
        3.3.6 DNA 结合域与hLRH-1 中的Ftz-F1 的相对运动第59-62页
        3.3.7 分子动力学模拟相关运动的计算第62-65页
        3.3.8 蛋白质的序列参数第65-67页
        3.3.9 表面静电势分析第67-69页
    3.4 小结第69-71页
第四章 分子动力学研究精氨酸酶? 的手性并与丁基苯酞的相互作用第71-83页
    4.1 前言第71-72页
    4.2 理论方法第72-74页
        4.2.1 初始模型的建立第72-73页
        4.2.2 分子动力学模拟第73-7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4-80页
        4.3.1 整体结构性质第74-79页
        4.3.2 复合物中的相互作用第79-80页
    4.4 小结第80-83页
第五章 分子动力学模拟多肽抑制剂与 VIF-ELONGINC 蛋白的作用模式第83-93页
    5.1 前言第83-84页
    5.2 论方法第84-86页
        5.2.1 初始结构模型第84-85页
        5.2.2 分子动力学模拟第85-86页
        5.2.3 丙氨酸扫描计算第8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6-91页
        5.3.1 整体结构性质第86-88页
        5.3.2 复合物中的相互作用第88-91页
    5.4 小结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113页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13-115页
    个人简历第11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13-115页
致谢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秀丽新杆线虫肌管素磷酸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及长期酒精刺激对线虫的影响
下一篇:左室舒张功能减退的实验研究及在胸外科围术期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