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论文

世纪之交都市言情剧的情爱文化研究

论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1页
绪论第15-25页
    一、研究的缘起及背景第15-16页
    二、研究现状第16-19页
    三、概念界定、时间划断及选题第19-22页
    四、研究的目的与价值第22-23页
    五、本论文的思路与方法第23-25页
第一章 情爱主题的沉浮与流变第25-38页
    第一节 发生时期(1979年—1989年)理性规约的“爱情”第26-27页
    第二节 发展时期(1990年—1998年)情感纠葛的“爱情”第27-30页
    第三节 繁荣时期(1999年—2004年)性、欲遮蔽的“爱情”第30-35页
    第四节 成熟时期(2005年—至今)尊人性的“爱情”第35-38页
第二章 情爱文化在不同文化格局中的情感表现与文化表征第38-50页
    第一节 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主导文化格局下理想化情感的情爱文化表征第38-39页
        一、情爱文化表征第38页
        二、理想化情感状态第38-39页
    第二节 爱是不能忘记的——大众文化格局下凡俗化情感的情爱文化表征第39-42页
        一、情爱文化表征第39-40页
        二、凡俗化情感状态第40-42页
    第三节 爱是不可相信的——大众文化格局下欲望化情感的情爱文化表征第42-46页
        一、情爱文化表征第42-44页
        二、欲望化情感状态第44-46页
    第四节 爱是值得真诚追寻的——多元共融文化格局下的男女和谐共生情感的情爱文化表征第46-50页
        一、情爱文化表征第46-48页
        二、两性和谐情感状态第48-50页
第三章 情爱文化的价值内涵第50-63页
    第一节 善恶对抗与情感二元对立模式的价值内涵第50-53页
    第二节 多元文化情感价值冲突困境的价值内涵第53-59页
        一、双重文化悖论的灵魂挣扎第53-57页
        二、对文化价值冲突困境的反思第57-59页
    第三节 情感价值观念理性回归的价值内涵第59-63页
        一、价值内涵的整体建构第59-61页
        二、两性情爱“趋同合一”第61-63页
第四章 凡俗化、欲望化的现实对情爱文化的制约与影响第63-93页
    第一节 生存儒学与情爱文化第63-66页
        一、儒家文化对情爱文化的影响第63页
        二、“生存烦恼”的困境第63-64页
        三、求“爱”与求“生”第64-66页
    第二节 不谈爱情认同现实第66-73页
        一、个体生存的压抑与异化第66-68页
        二、爱情在现实中的虚幻第68-70页
        三、爱情在生存的夹缝中销蚀第70-73页
    第三节 真实的做爱与无爱的人间第73-79页
        一、欲望化社会的情感消费第73-77页
        二、对欲望化社会的理性分析第77-79页
    第四节 商业化社会的情感困惑第79-86页
        一、都市是商业社会的温床第79-80页
        二、爱情在商业化社会的现状第80-84页
        三、对爱在欲望化社会的理性分析第84-86页
    第五节 对金钱的渴望第86-93页
        一、金钱的本质与欲望的根源第86-88页
        二、物质欲望淹没爱情第88-90页
        三、方舟的颠覆与情爱危机第90-93页
第五章 女性意识的个性言说第93-115页
    第一节 女性编剧与都市言情剧第93-102页
        一、女性与爱情第95-96页
        二、女性与都市第96-98页
        三、女性编剧的都市言情剧第98-102页
    第二节 女性视点下的爱情现实第102-109页
        一、理想之爱对现实的妥协第103-106页
        二、对女性欲望的客观阐释第106-109页
    第三节 矛盾交织的精神困窘第109-112页
        一、“情”与“物”的矛盾交织第109-110页
        二、生存困窘与爱的渴望第110-111页
        三、“围城”内外的彷徨第111-112页
    第四节 面对未来 对爱痴情追寻第112-115页
        一、正视现实第112-113页
        二、痴情追寻第113-115页
结语第115-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52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152-153页
后记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陆法系所有权模式的历史变迁--兼释我国《物权法》三种所有权体系下的所有权类型
下一篇:藏族、汉族青少年族群态度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