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3-21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重点难点、基本观点 | 第17-21页 |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3 重点与难点 | 第18-19页 |
1.3.4 基本观点 | 第19-21页 |
2 哲学形态的层次及其划分标准 | 第21-48页 |
2.1 哲学形态 | 第21-23页 |
2.1.1 形态和形态学 | 第21-22页 |
2.1.2 哲学形态和哲学形态学 | 第22-23页 |
2.2 哲学形态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 第23-25页 |
2.2.1 哲学形态划分的基本原则 | 第24页 |
2.2.2 哲学形态划分的视野和方法 | 第24-25页 |
2.3 哲学形态的划分标准 | 第25-41页 |
2.3.1 哲学形态的构成要素 | 第25-37页 |
2.3.2 哲学形态的划分标准 | 第37-41页 |
2.4 哲学形态的层次 | 第41-45页 |
2.4.1 哲学基本形态及其过渡形态 | 第41-42页 |
2.4.2 哲学具体形态 | 第42-43页 |
2.4.3 建立在哲学形态划分基础上的哲学层次划分 | 第43-45页 |
2.5 哲学形态的功能 | 第45-48页 |
2.5.1 传统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和根本缺陷 | 第45-46页 |
2.5.2 传统形而上学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 第46页 |
2.5.3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根本特征和功能 | 第46-47页 |
2.5.4 传统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两大哲学形态在现实世界中的相互关系 | 第47-48页 |
3 作为哲学形态的传统形而上学 | 第48-72页 |
3.1 传统形而上学的定义 | 第48-50页 |
3.2 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特征 | 第50-52页 |
3.2.1 超然于经验之上 | 第50-51页 |
3.2.2 局限于“纯粹的思想领域” | 第51页 |
3.2.3 追求普遍、完美、永恒和绝对 | 第51页 |
3.2.4 统领一切的世界观 | 第51-52页 |
3.2.5 永不过时的绝对真理 | 第52页 |
3.3 传统形而上学的研究目的 | 第52-55页 |
3.3.1 求知 | 第52-53页 |
3.3.2 学以致用 | 第53-54页 |
3.3.3 理论批判 | 第54-55页 |
3.4 传统形而上学的研究领域 | 第55-57页 |
3.5 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 | 第57-61页 |
3.5.1 传统形而上学的常见思维模式 | 第57-59页 |
3.5.2 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模式的日常适用范围 | 第59-60页 |
3.5.3 传统形而上学与生俱来的理论局限 | 第60-61页 |
3.6 传统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和逻辑工具 | 第61-65页 |
3.6.1 传统形而上学的逻辑工具 | 第61页 |
3.6.2 传统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 | 第61-65页 |
3.7 传统形而上学的人学立场 | 第65-66页 |
3.8 传统形而上学的学科体系 | 第66-69页 |
3.8.1 ‘传统形而上学的三个层次 | 第66-67页 |
3.8.2 传统形而上学的“两个对子” | 第67页 |
3.8.3 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流派 | 第67-69页 |
3.8.4 哲学家思想体系(或学派)、研究领域(或著作)和具体观点(学说) | 第69页 |
3.9 传统形而上学的社会功能 | 第69-72页 |
3.9.1 认识包括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 | 第69-70页 |
3.9.2 改造人的主观世界 | 第70页 |
3.9.3 对社会和历史进行阐释和批判 | 第70-72页 |
4 作为哲学形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 第72-103页 |
4.1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定义和性质范围 | 第72-81页 |
4.1.1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定义 | 第72-76页 |
4.1.2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产生发展过程与性质范围 | 第76-77页 |
4.1.3 唯物主义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的地位,特别是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 | 第77-81页 |
4.2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理论特征 | 第81-84页 |
4.2.1 唯物主义辩证法注重于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的研究 | 第82-83页 |
4.2.2 唯物主义辩证法注重对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 | 第83页 |
4.2.3 唯物主义辩证法注重在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第83-84页 |
4.3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研究目的 | 第84-86页 |
4.4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研究领域 | 第86-87页 |
4.5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维模式 | 第87-88页 |
4.5.1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常见思维模式 | 第87-88页 |
4.5.2 唯物主义辩证法思维模式的适用范围 | 第88页 |
4.5.3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理论局限 | 第88页 |
4.6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方法和逻辑工具 | 第88-95页 |
4.6.1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逻辑工具 | 第88-91页 |
4.6.2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方法 | 第91-95页 |
4.7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人学立场 | 第95-97页 |
4.8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学科体系 | 第97-99页 |
4.8.1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三个层次 | 第97-99页 |
4.8.2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主要流派 | 第99页 |
4.8.3 哲学家思想体系(或学派)、研究领域(或著作)和具体观点(学说) | 第99页 |
4.9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社会功能 | 第99-103页 |
4.9.1 为认识世界提供方法论 | 第99-100页 |
4.9.2 为改造主观世界提供方法论 | 第100页 |
4.9.3 为改造客观世界提供方法论 | 第100-103页 |
5 哲学过渡形态 | 第103-125页 |
5.1 朴素哲学(或“前形而上学”) | 第103-105页 |
5.1.1 朴素哲学(或“前形而上学”)的定义及其性质范围 | 第103-104页 |
5.1.2 朴素哲学(或“前形而上学”)的哲学形态描述 | 第104-105页 |
5.2 传统形而上学衍生形态之一:“反形而上学” | 第105-112页 |
5.2.1 “反形而上学”的定义及其性质范围 | 第106-109页 |
5.2.2 “反形而上学”的哲学形态描述 | 第109-112页 |
5.3 传统形而上学衍生形态之二:“新形而上学”(或“修正的形而上学”) | 第112-125页 |
5.3.1 “后形而上学” | 第112-118页 |
5.3.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 第118-125页 |
结语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3页 |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33-134页 |
后记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