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54页 |
§1.1 引言 | 第16-17页 |
§1.2 NO电化学传感器 | 第17-18页 |
§1.3 NO传感界面的设计 | 第18-32页 |
§1.3.1 高分子选择性渗透膜界面 | 第19-23页 |
§1.3.2 金属配合物膜界面 | 第23-25页 |
§1.3.3 有机染料类膜界面 | 第25-27页 |
§1.3.4 纳米材料微界面 | 第27-32页 |
§1.3.5 蛋白质类生物膜界面 | 第32页 |
§1.4 光电化学传感器 | 第32-37页 |
§1.4.1 光电化学传感界面的设计 | 第33-37页 |
§1.5 选题思路 | 第37-39页 |
§1.6 参考文献 | 第39-54页 |
第二章 基于碳纳米管/氧化钨(MWNT/WO_3)杂化纳米材料膜界面的NO传感器的制备研究 | 第54-71页 |
§2.1 引言 | 第54-5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5-57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55-56页 |
§2.2.2 MWNT/WO_3杂化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56-57页 |
§2.2.3 MWNT/WO_3杂化纳米粒子修饰膜电极的制备 | 第5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7页 |
§2.3.1 MWNT/WO_3杂化纳米粒子的透射电镜表征 | 第57页 |
§2.3.2 电化学交流阻抗表征 | 第57-58页 |
§2.3.3 NO传感器的电化学响应 | 第58-60页 |
§2.3.4 修饰剂用量与Nafion用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2.3.5 pH值对NO电化学氧化的影响 | 第61-62页 |
§2.3.6 扫描速度对NO电化学氧化的影响 | 第62-64页 |
§2.3.7 NO在传感器上的安培响应 | 第64页 |
§2.3.8 NO传感器的稳定性,重现性以及抗干扰能力 | 第64-66页 |
§2.3.9 不同供体NO光促释放监测 | 第66-67页 |
§2.4 结论 | 第67-68页 |
§2.5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第三章 电沉积烟酰胺修饰纳米金/石英纤维界面NO微传感器的设计、表征与应用 | 第71-88页 |
§3.1 引言 | 第71-7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2-74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72-73页 |
§3.2.2 NO微传感器的制备 | 第73-74页 |
§3.2.3 活体小鼠肝脏组织内NO释放的检测 | 第7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4-84页 |
§3.3.1 GFME的表征 | 第74-78页 |
§3.3.2 电沉积烟酰胺 | 第78-79页 |
§3.3.3 NO的电催化氧化 | 第79-80页 |
§3.3.4 NO的安培响应 | 第80-82页 |
§3.3.5 稳定性与重现性和抗干扰能力 | 第82页 |
§3.3.6 活体分析 | 第82-84页 |
§3.4 结论 | 第84页 |
§3.5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第四章 基于亚甲蓝电沉积膜修饰乙炔黑纳米粒子界面的NO微传感器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 第88-105页 |
§4.1 引言 | 第88-8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9-91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89-90页 |
§4.2.2 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90页 |
§4.2.3 小鼠肝脏组织中NO释放量的测量 | 第90-9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1-99页 |
§4.3.1 亚甲蓝的电沉积 | 第91页 |
§4.3.2 电化学表征 | 第91-94页 |
§4.3.3 NO的电化学响应 | 第94-95页 |
§4.3.4 亚甲蓝电沉积膜与Nafion膜厚度的优化 | 第95-96页 |
§4.3.5 NO微传感器上的安培响应 | 第96页 |
§4.3.6 NO微传感器的抗干扰能力,稳定性以及重现性 | 第96-98页 |
§4.3.7 小鼠肝组织NO释放的监测 | 第98-99页 |
§4.4 结论 | 第99页 |
§4.5 参考文献 | 第99-105页 |
第五章 一种石墨烯包埋血红蛋白(HB)修饰纸基纳米金阵列微传感的界面设计及对NO的催化还原 | 第105-119页 |
§5.1 引言 | 第105-10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6-108页 |
§5.2.1 试剂 | 第106页 |
§5.2.2 石墨烯分散液的制备 | 第106-107页 |
§5.2.3 Hb/rGO/GNPs阵列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 第107-108页 |
§5.2.4 测定方法 | 第10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8-115页 |
§5.3.1 SEM的表征 | 第108-109页 |
§5.3.2 修饰膜内Hb的直接电化学 | 第109-112页 |
§5.3.3 电极界面膜的光谱学表征 | 第112-113页 |
§5.3.4 Hb/rGO/GNPs生物传感器阵列的催化行为 | 第113-115页 |
§5.4 结论 | 第115页 |
§5.5 参考文献 | 第115-119页 |
第六章 基于富勒烯C_(60)-聚氢醌(C_(60)-PH_2Q)光敏界面的NO光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研究 | 第119-138页 |
§6.1 引言 | 第119-120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20-122页 |
§6.2.1 试剂与仪器 | 第120-121页 |
§6.2.2 C_(60)-PH_2Q分散液的制备 | 第121页 |
§6.2.3 C_(60)-PH_2Q膜修饰ITO电极的制备 | 第121页 |
§6.2.4 光电化学实验过程 | 第121-122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22-133页 |
§6.3.1 C_(60)-PH_2Q的透射电镜表征 | 第122-123页 |
§6.3.2 光谱表征 | 第123-125页 |
§6.3.3 NO的光电化学响应 | 第125-127页 |
§6.3.4 波长、光强与偏压的影响 | 第127-130页 |
§6.3.5 pH值的影响 | 第130页 |
§6.3.6 NO光电传感器的标准曲线、选择性、稳定性和重现性 | 第130-132页 |
§6.3.7 C_(60)/PH_2Q对NO自由基的清除 | 第132-133页 |
§6.4 结论 | 第133页 |
§6.5 参考文献 | 第133-13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38-139页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