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13-15页 |
第2章 即时通讯与网络交往 | 第15-25页 |
2.1 即时通讯概述 | 第15-18页 |
2.1.1 什么是即时通讯 | 第15-16页 |
2.1.2 即时通讯的产生及发展轨迹 | 第16-18页 |
2.2 网络交往:一种新兴的交往方式 | 第18-25页 |
2.2.1 交往的起源及发展轨迹 | 第19-22页 |
2.2.2 网络交往的界定 | 第22-25页 |
第3章 即时通讯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5-28页 |
3.1 前测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25-26页 |
3.2 研究对象和抽样方法 | 第26-27页 |
3.2.1 研究对象 | 第26页 |
3.2.2 抽样方法 | 第26-27页 |
3.3 样本的基本资料 | 第27-28页 |
第4章 对即时通讯调查问卷结果的研究 | 第28-44页 |
4.1 即时通讯用户的网络交往情况分析 | 第28-34页 |
4.1.1 即时通讯用户网络交往基本特点 | 第28-29页 |
4.1.2 即时通讯用户的网络交往动机 | 第29-31页 |
4.1.3 即时通讯用户的网络交往行为分析 | 第31-34页 |
4.2 即时通讯用户的网络交往对其现实交往的影响 | 第34-41页 |
4.2.1 网络交往对现实交往的正面影响 | 第35-37页 |
4.2.2 网络交往对现实交往的负面影响 | 第37-41页 |
4.3 即时通讯用户的网络交往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分析 | 第41-44页 |
4.3.1 信息时代的原因 | 第41-42页 |
4.3.2 即时通讯工具的原因 | 第42-43页 |
4.3.3 即时通讯用户自身的原因 | 第43-44页 |
第5章 关于如何规避网络交往负面影响的建议 | 第44-52页 |
5.1 即时通讯工具的定位 | 第44-45页 |
5.1.1 防止技术乌托邦思想 | 第44-45页 |
5.1.2 明确基于即时通讯的新型交往观念 | 第45页 |
5.2 规范网络交往的具体举措 | 第45-52页 |
5.2.1 政府角度:完善网络立法,加强监督管理 | 第46-47页 |
5.2.2 媒体角度:注重网络伦理宣传,引导受众提高网络道德素质 | 第47-48页 |
5.2.3 受众角度:加强自身管理,节制上网时间 | 第48-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