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Summary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14页 |
1.2.1 国内情况 | 第10-13页 |
1.2.2 国外情况 | 第13-14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沿河公路冲刷与丁坝防护特点 | 第16-23页 |
2.1 沿河公路水毁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2.2 沿河公路水毁原因和机理 | 第17-19页 |
2.3 沿河公路主要防护型式 | 第19-20页 |
2.4 沿河公路路基防护工程水毁原因 | 第20-21页 |
2.5 丁坝的防护特点 | 第21-23页 |
第三章 丁坝安全性影响因素 | 第23-33页 |
3.1 丁坝水流条件分析 | 第23-25页 |
3.1.1 流速与流向 | 第23-24页 |
3.1.2 清水冲刷与浑水冲刷[12][40] | 第24页 |
3.1.3 水深 | 第24-25页 |
3.2 丁坝设计参数 | 第25-30页 |
3.2.1 坝高 | 第25-26页 |
3.2.2 坝长 | 第26-27页 |
3.2.3 挑角 | 第27-29页 |
3.2.4 丁坝坝头、坝身坡度 | 第29-30页 |
3.3 床沙特性 | 第30-31页 |
3.3.1 泥沙粒径 | 第30页 |
3.3.2 泥沙级配 | 第30-31页 |
3.3.3 泥沙水下休止角 | 第31页 |
3.4 丁坝与护坦的配合使用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坝体冲刷机理 | 第33-44页 |
4.1 坝头附近水流冲刷机理 | 第34-36页 |
4.2 坝头冲刷坑形成机理分析 | 第36-37页 |
4.3 已有冲刷深度计算公式综述 | 第37-43页 |
4.4 冲刷深度计算公式评述 | 第43-44页 |
第五章 丁坝设计参数对坝体安全性的影响及合理选择 | 第44-53页 |
5.1 坝高的合理选择 | 第44-45页 |
5.2 坝长的合理选择 | 第45-46页 |
5.3 丁坝挑角的合理选择 | 第46-48页 |
5.4 坝头、迎水坡、背水坡坡度的合理选择 | 第48-49页 |
5.5 实际情况调查 | 第49-53页 |
第六章 坝体危险性评价 | 第53-64页 |
6.1 洪水灾害性分析 | 第53-54页 |
6.2 丁坝水毁的危险性分析[49] | 第54-58页 |
6.2.1 沿河公路丁坝水毁的致灾因素与孕灾环境要素 | 第54页 |
6.2.2 沿河公路丁坝水毁危险性分析的含义 | 第54-55页 |
6.2.3 丁坝水毁主要危险因子的分析 | 第55-56页 |
6.2.4 丁坝水毁主要危险因子的选定 | 第56-58页 |
6.3 丁坝水毁危险性指数的判定 | 第58-64页 |
6.3.1 危险性等级的划分和危险性指标的确定 | 第58-61页 |
6.3.2 丁坝水毁危险性指数的判定 | 第61-64页 |
第七章 坝体综合评价 | 第64-71页 |
7.1 丁坝易损性分析 | 第64页 |
7.2 丁坝水毁易损性影响因素与评价指标 | 第64-69页 |
7.3 丁坝水毁易损性的综合评价 | 第69-71页 |
第八章 坝体安全性综合评价 | 第71-75页 |
8.1 安全性分析 | 第71页 |
8.2 安全性因子的选择 | 第71-72页 |
8.3 坝体安全性评价 | 第72-75页 |
结论及建议 | 第75-77页 |
1. 主要结论 | 第75-76页 |
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