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辊森吉米尔轧机辊系力学分析与计算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1.2 轧机轧辊力学研究现状 | 第8-15页 |
1.2.1 森吉米尔轧机简介 | 第8-13页 |
1.2.2 辊系受力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各因素对轧机轧制的影响 | 第17-21页 |
2.1 带钢张力对轧制的影响 | 第17页 |
2.2 轧辊打滑的对轧制的影响 | 第17-20页 |
2.2.1 辊间打滑的产生 | 第18页 |
2.2.2 辊间不发生干涉条件 | 第18页 |
2.2.3 辊间不打滑判据 | 第18-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森吉米尔轧机辊系受力分析 | 第21-35页 |
3.1 ZR22 轧机参数 | 第21页 |
3.2 辊系简化模型 | 第21-24页 |
3.2.1 轧辊位置坐标及相关参数的确定 | 第22-23页 |
3.2.2 第二中间辊圆心坐标 | 第23-24页 |
3.2.3 工作辊圆心坐标 | 第24页 |
3.2.4 各辊系几何位置关系 | 第24页 |
3.3 静压时的力学模型 | 第24-25页 |
3.4 轧制时的力学模型 | 第25-31页 |
3.4.1 轧制轧辊受力 | 第25-30页 |
3.4.2 摩擦圆半径、滚动摩擦力臂的计算 | 第30页 |
3.4.3 辊系各分力计算 | 第30-31页 |
3.4.4 各分力的方向角 | 第31页 |
3.5 轧机传动力矩 | 第31-32页 |
3.5.1 I 辊传动力矩 | 第32页 |
3.5.2 K 辊传动力矩 | 第32页 |
3.5.3 总传动力矩 | 第32页 |
3.6 轧机力能计算 | 第32-3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5-50页 |
4.1 静压时轧系受力计算方法 | 第35-37页 |
4.1.1 计算流程图 | 第35页 |
4.1.2 变量名定义 | 第35-37页 |
4.2 静压时辊系受力计算过程 | 第37-39页 |
4.2.1 初始输入界面 | 第37页 |
4.2.2 辊系初始位置的分析 | 第37页 |
4.2.3 辊系在最大开口度位置分析 | 第37-39页 |
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4.4 轧制时辊系受力计算方法 | 第41-43页 |
4.4.1 计算流程图 | 第41页 |
4.4.2 变量名定义 | 第41-43页 |
4.4.3 多道次轧制参数 | 第43页 |
4.5 轧制时辊系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3-49页 |
4.5.1 轧制第一道次受力计算 | 第43-44页 |
4.5.2 轧制第二道次受力计算 | 第44页 |
4.5.3 轧制第三道次受力计算 | 第44-45页 |
4.5.4 辊系受力与传动力矩计算 | 第45-48页 |
4.5.5 传动力矩的分析 | 第48-4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0-51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详细摘要 | 第55-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