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9页 |
第2章 刑事再审制度的法理分析 | 第9-13页 |
2.1 刑事再审制度的正当性 | 第9-10页 |
2.2 刑事再审制度的二律背反 | 第10-13页 |
2.2.1 再审与既判力 | 第10-11页 |
2.2.2 刑事再审与人权保障 | 第11-13页 |
第3章 我国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立法现状 | 第13-16页 |
3.1 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立法沿革 | 第13-14页 |
3.2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给审判监督程序带来的新变化 | 第14-16页 |
第4章 我国刑事再审制度的缺陷 | 第16-27页 |
4.1 立法指导思想上重实体、轻程序 | 第16-17页 |
4.2 程序设置的缺陷 | 第17-27页 |
4.2.1 人民法院提起刑事再审的缺陷 | 第17-19页 |
4.2.2 人民检察院抗诉引起刑事再审的弊端 | 第19-21页 |
4.2.3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申诉存在的问题 | 第21-23页 |
4.2.4 刑事再审程序提起次数、时限等规定缺失 | 第23-24页 |
4.2.5 刑事再审程序启动理由模糊 | 第24-25页 |
4.2.6 有违上诉不加刑 | 第25-27页 |
第5章 我国刑事再审制度的路径选择 | 第27-40页 |
5.1 刑事再审制度应是一个多目标兼容的价值体系 | 第27-28页 |
5.2 刑事再审程序应以诉权存在为前提 | 第28-29页 |
5.3 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 | 第29-31页 |
5.3.1 法院能否主动启动再审 | 第29-30页 |
5.3.2 检察院抗诉是否必然引起再审 | 第30-31页 |
5.4 刑事再审申请的审查程序 | 第31-32页 |
5.5 区分有利于和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事由 | 第32-33页 |
5.6 刑事再审理由的设计 | 第33-36页 |
5.6.1 程序严重违法 | 第34页 |
5.6.2 公正性的基础丧失 | 第34-35页 |
5.6.3 新证据 | 第35-36页 |
5.7 刑事再审申请的期限 | 第36-37页 |
5.8 刑事再审的管辖法院 | 第37-38页 |
5.9 刑事再审的结果限制 | 第38-40页 |
第6章 结语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