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交通运输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公路论文--汽车论文

机动车排放PM2.5和NOx的特征与减排对策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目录第10-14页
插图和附表清单第14-18页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第18-20页
1 前言第20-22页
2 文献综述第22-42页
    2.1 PM_(2.5)的形成与环境影响第22-27页
        2.1.1 PM_(2.5)的环境影响与危害第22-25页
        2.1.2 环境PM_(2.5)形成机理第25-27页
        2.1.3 机动车发动机PM_(2.5)的形成第27页
    2.2 PM_(2.5)的理化性质研究进展第27-29页
        2.2.1 欧美研究进展第28页
        2.2.2 亚洲研究进展第28-29页
    2.3 机动车排放PM_(2.5)、NO_X的影响因素第29-32页
        2.3.1 机动车排放标准第30-31页
        2.3.2 交通及行驶状况第31页
        2.3.3 车用油品质量第31-32页
        2.3.4 在用机动车控制水平第32页
    2.4 机动车排放PM_(2.5)、NO_X的检测与分析第32-36页
        2.4.1 隧道实验测试第33页
        2.4.2 道路车载检测第33页
        2.4.3 遥感测试分析第33-34页
        2.4.4 在用车排放检测(定期线检测)第34-36页
    2.5 机动车排放PM_(2.5)、NO_X的模型及排放清单研究第36-41页
        2.5.1 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模型简介第36-39页
        2.5.2 机动车排放PM_(2.5)、NO_X的清单研究第39-41页
    2.6 课题的提出第41-42页
3 城市环境中PM_(2.5)及NO_X理化特性研究第42-80页
    3.1 研究方法第42-50页
        3.1.1 监测分析方法第42-49页
        3.1.2 质量控制分析第49-50页
    3.2 城市环境中PM_(2.5)理化特性第50-75页
        3.2.1 PM_(2.5)无机元素分析第50-59页
        3.2.2 PM_(2.5)溶性离子分析第59-67页
        3.2.3 PM_(2.5)碳分析第67-73页
        3.2.4 不同时期与区域PM_(2.5)结果比较第73-75页
    3.3 城市环境中NO_X理化特性第75-79页
        3.3.1 不同区域NO_X变化趋势分析第75-76页
        3.3.2 不同时期NO_X变化趋势分析第76-79页
    3.4 本章小结第79-80页
4 机动车行驶里程分布规律第80-88页
    4.1 数据来源第80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80-86页
        4.2.1 在用机动车I/M制度第80页
        4.2.2 机动车累计行驶里程分布第80-83页
        4.2.3 机动车年行驶里程分布第83-85页
        4.2.4 检测车辆尾气排放特征第85-86页
    4.3 小结第86-88页
5 城市机动车行驶道路网特征研究第88-106页
    5.1 研究方法第88-94页
        5.1.1 实验系统与测试方法第88-93页
        5.1.2 数据分析第93-94页
    5.2 机动车保有量趋势分析第94-95页
    5.3 车流量状况第95-99页
        5.3.1 高速道路车流量第97页
        5.3.2 快速道路车流量第97-98页
        5.3.3 主干道路车流量第98-99页
        5.3.4 民用支路车流量第99页
    5.4 车辆行驶状况第99-100页
    5.5 车辆行驶道路状况第100-105页
        5.5.1 主要道路车型构成第100-103页
        5.5.2 车辆启动/熄火次数第103页
        5.5.3 机动车年均行驶里程第103页
        5.5.4 机动车道路总体特征第103-105页
    5.6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6 机动车PM_(2.5)与NO_X排放清单的建立第106-118页
    6.1 模型排放因子计算第106页
    6.2 数据分析第106-109页
        6.2.1 流动源线源排放清单的建立第107页
        6.2.2 流动源面源排放清单的建立第107-109页
    6.3 机动车PM_(2.5)、NO_X排放因子比较与分析第109-112页
        6.3.1 杭州市机动车启动排放因子第109-110页
        6.3.2 杭州市机动车运行排放因子第110-112页
    6.4 不同型号机动车PM_(2.5)、NO_X排放分担率比较第112-114页
    6.5 不同排放标准下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清单第114-115页
    6.6 机动车PM_(2.5)、NO_X排放清单分析第115-117页
    6.7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7 机动车PM_(2.5)与NO_X排放总量预测研究第118-134页
    7.1 研究方法第118-124页
        7.1.1 机动车保有量预测第118-122页
        7.1.2 机动车PM_(2.5)、NO_X排放预测第122-124页
    7.2 机动车保有量预测第124-126页
        7.2.1 机动车保有量发展第124-125页
        7.2.2 机动车车型组成的变化第125-126页
    7.3 机动车PM_(2.5)排放总量与分担率预测第126-129页
        7.3.1 PM_(2.5)排放量预测趋势第126页
        7.3.2 机动车PM_(2.5)排放污染物各车型分担率分析第126-129页
    7.4 机动车NO_X排放总量与分担率预测第129-132页
    7.5 本章小结第132-134页
8 机动车PM_(2.5)和NO_X减排策略研究第134-140页
    8.1 科学城市布局及道路规划第134-135页
    8.2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第135-136页
    8.3 提升机动车与车用油品排放标准第136-137页
    8.4 落实I/M制度,强化在用车监管第137-139页
    8.5 加强舆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第139-140页
9 结论第140-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54页
作者简历及攻博期间发表论文第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264到HEVC视频转码技术研究
下一篇:复杂应力路径下饱和软粘土静动力特性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