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多年生豆科牧草论文

淮阴苜蓿耐热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中英对照縮略词第13-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38页
    1.1 蛋白质组学及研究技术第15-20页
        1.1.1 蛋白质组产生的背景和概念第15页
        1.1.2 蛋白质组学概念和分类第15-16页
        1.1.3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第16页
        1.1.4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意义第16-17页
        1.1.5 蛋白质组学研究相关技术第17-20页
    1.2 苜蓿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第20-21页
    1.3 高温气候与植物耐热机理研究进展第21-36页
        1.3.1 全球变暖第21-23页
        1.3.2 夏季高温第23-25页
        1.3.3 高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第25-32页
        1.3.4 高温对苜蓿生长的影响第32-33页
        1.3.5 植物耐热机制第33-35页
        1.3.6 植物耐热蛋白质组研究进展第35-36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6-38页
第二章 淮阴苜蓿种质特性及种内变异的SSR分析第38-50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8-43页
        2.1.1 试验地概况第38页
        2.1.2 试验材料第38-39页
        2.1.3 试验方法第39-42页
        2.1.4 数据分析第42-43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43-47页
        2.2.1 淮阴苜蓿形态学性状及变异第43-44页
        2.2.2 淮阴苜蓿生育期和秋眠性第44页
        2.2.3 SSR引物筛选及多态性分析第44-45页
        2.2.4 淮阴苜蓿遗传多样性的聚类分析第45-47页
    2.3 讨论第47-49页
    2.4 结论第49-50页
第三章 适用于苜蓿叶片蛋白质组的双向电泳技术第50-61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50-56页
        3.1.1 试验材料第50页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50页
        3.1.3 试剂配制第50-52页
        3.1.4 叶片蛋白提取第52页
        3.1.5 蛋白浓度测定第52-53页
        3.1.6 双向电泳(2-DE)第53-55页
        3.1.7 凝胶染色及分析第55页
        3.1.8 凝胶扫描及软件分析第55-56页
    3.2 结果和分析第56-58页
        3.2.1 样品提取第56页
        3.2.2 聚焦第56-58页
    3.3 讨论第58-60页
    3.4 结论第60-61页
第四章 热胁迫蛋白对高温下淮阴苜蓿膜稳定性的保护作用第61-68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61-62页
        4.1.1 试验材料第61页
        4.1.2 实验仪器第61页
        4.1.3 2-DE第61页
        4.1.4 膜热稳定性分析第61页
        4.1.5 TTC测定第61-62页
        4.1.6 脂质过氧化程度第62页
        4.1.7 统计分析第62页
    4.2 结果和分析第62-65页
    4.3 讨论第65-67页
    4.4 结论第67-68页
第五章 淮阴苜蓿耐热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第68-92页
    5.1 材料和方法第68-71页
        5.1.1 试验材料第68页
        5.1.2 主要试剂第68页
        5.1.3 仪器设备第68页
        5.1.4 相对含水量第68-69页
        5.1.5 脯氨酸含量第69页
        5.1.6 引物设计第69页
        5.1.7 总蛋白提取第69页
        5.1.8 2-DE第69页
        5.1.9 蛋白染色和2-D胶分析第69页
        5.1.10 酶解和质谱分析第69-70页
        5.1.11 RNA提取、cDNA合成和PCR第70-71页
        5.1.12 统计分析第71页
    5.2 结果和分析第71-81页
        5.2.1 高温胁迫对淮阴苜蓿显形和生理特征的影响第71-72页
        5.2.2 淮阴苜蓿叶片热胁迫蛋白的2-DE分析第72-77页
        5.2.3 蛋白的功能分类第77-78页
        5.2.4 按细胞内定位分类第78-80页
        5.2.5 mRNA表达水平的半定量分析第80-81页
    5.3 讨论第81-90页
        5.3.1 高温胁迫对淮阴苜蓿表型和生理特征的影响第82页
        5.3.2 能量第82-85页
        5.3.3 代谢第85-86页
        5.3.4 蛋白合成、蛋白运输/储存和转运第86-87页
        5.3.5 细胞内运输、细胞结构和信号转导第87-88页
        5.3.6 疾病/防御第88-90页
        5.3.7 基因表达量的半定量分析第90页
    5.4 结论第90-92页
全文结论第92-94页
创新点第94页
论文不足之处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6页
致谢第106-107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107-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β-折叠抗菌肽的分子设计、生物学活性及抑菌机理研究
下一篇:Nb-Si基合金电磁冷坩埚定向凝固组织和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