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5-16页 |
附表索引 | 第16-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7-2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30页 |
1.2.1 财政支出与收入分配公平的关系研究 | 第20-22页 |
1.2.2 转移性支出与收入分配公平的关系研究 | 第22-25页 |
1.2.3 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 第25-30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30-3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30-33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33-35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35-3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35页 |
1.4.2 创新点 | 第35-37页 |
第2章 社会性支出及其效果评价标准 | 第37-60页 |
2.1 社会性支出的概念及结构 | 第37-39页 |
2.2 我国社会性支出的历史演变 | 第39-44页 |
2.2.1 我国社会性支出的总体变化趋势 | 第39-40页 |
2.2.2 我国社会性支出的内部结构 | 第40-44页 |
2.3 社会性支出效果的评价标准 | 第44-56页 |
2.3.1 效率标准的界定 | 第45-46页 |
2.3.2 公平标准的界定 | 第46-50页 |
2.3.3 社会性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路径 | 第50-54页 |
2.3.4 社会性支出影响社会公平的路径 | 第54-56页 |
2.4 效率与公平的互动关系 | 第56-5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3章 社会性支出的起点公平性评价 | 第60-77页 |
3.1 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61-62页 |
3.2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综合指数的合成 | 第62-67页 |
3.2.1 数据说明 | 第63页 |
3.2.2 指标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 第63页 |
3.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3-65页 |
3.2.4 综合指数的合成 | 第65-67页 |
3.3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收敛性分析 | 第67-75页 |
3.3.1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δ收敛分析 | 第68-70页 |
3.3.2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绝对β收敛分析 | 第70-71页 |
3.3.3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相对β收敛分析 | 第71-73页 |
3.3.4 稳健性分析 | 第73-7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4章 社会性支出的结果公平性评价 | 第77-106页 |
4.1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变动趋势 | 第78-86页 |
4.1.1 全国城乡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的现状特征 | 第78-81页 |
4.1.2 全国城乡居民不同收入等级内部差距的现状特征 | 第81-84页 |
4.1.3 分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特征 | 第84-86页 |
4.2 转移性支出在调节城乡收入分配结果公平上的效果评价 | 第86-94页 |
4.2.1 政府转移性支出的界定 | 第86-87页 |
4.2.2 研究方法说明 | 第87-88页 |
4.2.3 转移性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 第88-94页 |
4.3 社会性支出在调节城乡收入分配结果公平上的效果评价 | 第94-104页 |
4.3.1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 第95-97页 |
4.3.2 社会性支出规模及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 第97-10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5章 社会性支出的效率评价 | 第106-119页 |
5.1 社会性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107-109页 |
5.2 社会性支出与经济增长基准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109-111页 |
5.3 样本数据及指标说明 | 第111-113页 |
5.3.1 变量选取 | 第111-112页 |
5.3.2 样本选取及数据说明 | 第112-113页 |
5.4 社会性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113-117页 |
5.4.1 异质性检验 | 第113-114页 |
5.4.2 无剩余异质性检验 | 第114页 |
5.4.3 参数估计结果 | 第114-11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6章 同时考虑效率与公平的社会性支出效果的综合评价 | 第119-136页 |
6.1 基准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120-123页 |
6.1.1 相关理论依据 | 第120-121页 |
6.1.2 基准回归模型选取 | 第121-123页 |
6.2 数据及指标说明 | 第123-125页 |
6.2.1 模型指标选取 | 第123-125页 |
6.2.2 样本选取及数据说明 | 第125页 |
6.3 模型内生性检验 | 第125-127页 |
6.4 模型的可识别性 | 第127-128页 |
6.4.1 模型的阶识别条件 | 第127页 |
6.4.2 模型的秩识别条件 | 第127-128页 |
6.5 模型参数的估计 | 第128-134页 |
6.5.1 2SLS 法的基本思路 | 第129-130页 |
6.5.2 参数估计结果分析 | 第130-134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34-136页 |
第7章 优化我国社会性支出的政策建议 | 第136-141页 |
7.1 加快财政支出结构转型,增加社会性支出的比重 | 第136-137页 |
7.1.1 降低行政成本,压缩服务性支出规模 | 第136页 |
7.1.2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将支出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 | 第136-137页 |
7.2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收入分配的起点公平 | 第137-138页 |
7.2.1 坚持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 | 第137页 |
7.2.2 保障农村居民利益表达渠道的畅通 | 第137页 |
7.2.3 建立以政府供给为主体,社会多方参与的多元化供给模式 | 第137-138页 |
7.3 保障重点支出领域,扩大购买性支出规模 | 第138-139页 |
7.3.1 重视基础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支出的公共性 | 第138页 |
7.3.2 增加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降低个人卫生支出的比例 | 第138页 |
7.3.3 合理配置研发投入,促进落后地区创新能力的提高 | 第138-139页 |
7.3.4 确保文化支出的资金来源,满足社会成员的精神文化需要 | 第139页 |
7.4 改革城乡二元的转移性支出制度,调整转移性支出的投入方向 | 第139-141页 |
7.4.1 提高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在转移性支出中的比重 | 第139页 |
7.4.2 提高农村地区的保障水平,扩大农村地区的保障覆盖面 | 第139-141页 |
结论 | 第141-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56-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