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调查与观测论文--调查与观测技术设备论文--水下观测技术设备论文

水下系泊监测平台动力学特性及稳定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6页
    1.1 水下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第12-14页
        1.1.1 水下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第12-13页
        1.1.2 水下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 水下系泊监测平台的概念及特点第14-21页
        1.2.1 水下系泊监测平台的概念第14-15页
        1.2.2 水下系泊监测平台的特点第15-16页
        1.2.3 水下系泊监测平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1页
    1.3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第21-23页
    1.4 研究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第23-26页
第二章 水下系泊监测平台流体载荷第26-52页
    2.1 河道中流速分布第26-29页
        2.1.1 河道垂线上的流速分布第26-29页
        2.1.2 河道横断面的流速分布第29页
    2.2 涡激振动第29-32页
    2.3 描述涡激振动的参数第32-35页
        2.3.1 Re 数第32-34页
        2.3.2 涡旋脱落频率第34-35页
        2.3.3 约化速度第35页
    2.4 流体作用力第35-37页
    2.5 水下系泊监测平台浮体绕流阻力第37-41页
        2.5.1 紊流数学模型第38-39页
        2.5.2 边界层及边界层分离第39-41页
        2.5.3 绕流阻力与减阻方法第41页
    2.6 计算模型第41-47页
        2.6.1 模型构建第41页
        2.6.2 流动条件第41-43页
        2.6.3 网格划分第43-45页
        2.6.4 边界条件第45-47页
    2.7 数值模拟结果第47-51页
        2.7.1 流场分布第47-50页
        2.7.2 阻力、升力系数第50-51页
    2.8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三章 水下系泊监测平台浮体动力学特性第52-69页
    3.1 计算模型第52-54页
    3.2 动力学特性第54-56页
    3.3 动力学特性影响因素第56-58页
        3.3.1 设计参数第56-57页
        3.3.2 影响因素第57-58页
    3.4 动力学特性仿真第58-61页
        3.4.1 特征值第58-59页
        3.4.2 流固耦合模型第59-60页
        3.4.3 虚拟质量法第60-61页
    3.5 仿真计算第61-68页
        3.5.1 基于 Msc Patran/nastran 平台的动态特性第61-64页
        3.5.2 基于 ADINA 平台的动态特性第64-68页
    3.6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四章 水下系泊监测平台非线性振动及稳定性第69-82页
    4.1 水下系泊监测平台稳定性分析方法第69-72页
    4.2 计算模型第72-74页
    4.3 稳定性研究第74-80页
        4.3.1 谐波平衡法第74-76页
        4.3.2 稳定性判据第76-78页
        4.3.3 稳定性因素的影响第78-80页
    4.4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五章 水下系泊监测平台动态特性及系泊缆冲击张力第82-98页
    5.1 冲击载荷第82-86页
        5.1.1 冲击载荷的定义第82页
        5.1.2 冲击载荷发生的条件第82-83页
        5.1.3 系泊缆张力及冲击载荷第83-86页
    5.2 浮体与系泊缆碰撞后动力学方程第86-87页
    5.3 系泊缆静变形及静张力第87-88页
    5.4 浮体运动时系泊缆变形量及张力第88-90页
        5.4.1 系泊缆变形量第88页
        5.4.2 系泊缆刚度第88-90页
        5.4.3 系泊缆运动过程中的张力第90页
    5.5 监测平台动力学方程第90页
    5.6 碰撞时间第90页
    5.7 数值算例第90-94页
        5.7.1 设计参数第90-91页
        5.7.2 浮体响应量第91-94页
    5.8 仿真分析第94-97页
        5.8.1 仿真模型第94-95页
        5.8.2 流固耦合的实现第95-96页
        5.8.3 浮体响应量的数值解第96-97页
    5.9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8-100页
    6.1 结论第98-99页
    6.2 展望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7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第107-108页
致谢第108-109页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09-110页
详细摘要第110-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PET分子影像的注意功能研究
下一篇:人牙髓成纤维细胞发生nemosis的初步研究